内蒙蒙古族报到,外蒙不管从哪个角度,与内蒙对比都毫无优越感可言

  • 不止广西省啦。老汉我今年57岁,我读高中的时候,地理教科书说汉族占总人口96%,所有少数民族才占4%。现在汉族汉族人口占比下降到占全国91%。少数民族多出来的5%全国占比有很大一部分是汉族人“灵机一动”修改民族关系的结果。不过,这些户口本上的“少数民族”大多也并没有违反国家民族政策。政策规定,上溯三代祖父辈,男女亲人中有一方是少数民族的,后代子孙可自由选择自己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当然,也有少数汉人为了三考(中考、高考、国考)加分救济这一相当大清的铁庄稼,祖宗十八代都是汉族,也胡乱修改户口本和身份证上的民族关系,而且专门选择加分救济最多的民族,如藏族、维族等来“认祖归宗”。我有一个十八代汉族朋友,我高中毕业第二年就把汉族改为瑶族,他儿子前几年高考时国家救济20分。所以,这样分发救济分弊端太多。还是像分发救济粮那样,不分民族,(因为不可抗原因)谁贫穷谁落后国家就救济谁比较好,容易做到精准救济。从小到大都在北上上广深等先进发达城市读书的藏族、维族等少数民族,应取消三考加分救济,因为他们并非学习上的“难民”;一直在环境恶劣、偏远贫困地区读书的汉人,也应与所在地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多地获得国家三考加分救济,因为在这些地区读书的汉人与少数民族一样都是学习上的“难民”。这样做,在三考方面就真正做到了“进准扶贫”了。

回复4

  • 说得很对,点赞
  • 确实,很多人早就呼吁加分政策应该放弃按MZ的方式,而是以区域,以教育水平来划分。按MZ划分的方式除了文中说到的造成很多人想方设法入少数民族的现象,还有就是不利于民族交融交流,尤其是不利于汉族去边疆。
    因为去边疆,在相同教育水平的情况下,因为汉族身份需要比周边的少数民族身份需要更高的分数,这样占比较少的汉族在边疆地区就成了录取上的受歧视者,因为边疆本来就是少数民族比例打,汉族比例小,这样被录取的概率就小很多,这种其实很不利于汉族在当地长期居住生活的。各民族必须加大交往交流,这对温边戍边是很重要的根基,可是让人忧心的近些年边疆地区民族比例一直呈现少升汉降的现象,不仅很难吸引内地人过去,就连早年移居的二代很多也又回到内地,这种现象是很不好的。
    教育平等也是民族平等的重要部分,而真正的平等不是以民族划分来用不同的分数线,这种只会造成隔阂和各种强化民族区别,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教育水平的不同来对一些不发达地区做一定补偿,让教育的回归教育,不要牵扯其他。
  • 这种按民族来加分到如今已经不合适了,在偏远地区的汉族反而更弱势。现在为了长远发展不应该再人为推动民族特色,自然发展就好了。汉语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已经上升为国家对外交流传播文化的载体,应该大力推动广大偏远地区的教育能力教育资源对口发展。仅仅靠道路的联通是不行的,教育扶贫势在必行。新疆当年的动乱就与当地汉语言教学有一定关系,太追求保留民族特色,反而是人为制造交流隔阂,最近几年才慢慢好一点了。
  • 人口比例有计划生育的功劳,沿海发达地区人口控制落实更严。
返回文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