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背后的宋时轮指挥有问题,九兵团打仗不如四野部队?

  •        我向来不同意“180师惨败”这个说法。180师确实是失利,但不是惨败。什么叫惨败?指挥出现错误,判断出现问题,处置情况不当,确实打不过敌军,这个叫惨败。有人会说,180师损失了三四千人,怎么不是惨败?那可以去查查志愿军历次阻击战中各部队的伤亡,以及第3兵团第五次战役的具体损失再来说。
           180师除了最后突围时分散突围值得商榷,除此之外,没有犯任何错误。全师都知道留下来阻击是死路一条,请问180师哪个人不知道?那他们为什么留下来?解放军就是这个特点,总是有部队主动去牺牲。180师如果不坚持阻击,美军最快在24日就能打到华川,最晚在26日也能打到华川。马坪里是26日上午失守的,要不是180师还在后面牵制美军,美军直接就可以突击华川了。华川阻击战有没有就难说了。180师不愿意牺牲,自己跑了,那转移中的部队怎么办?特别是伤员怎么办?以及第9兵团和人民军“金”集团怎么办?其实就是这样,要么180师去牺牲,要么伤员和第9兵团完蛋。这是一道选择题,只有两个选项!180师最终选择了坚决执行命令,自己去死。这不叫惨败,这是牺牲自我,顾全大局。

           现在 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心态可以更平和一点。毫无疑问,180师是失利了。但是180师的失利,是在给全局做出牺牲,这一点是要给予正视的。单纯地只看失利,而没有看到180师发挥的作用,是不是过于片面?是不是应该改变思路?

             这里不谈人事,不谈责任,这些东西谈不清楚,但战场态势图是永远不会骗人的。保存好自己的部队,会受表扬。部队受到损失,会挨批评。那么如果是为了保存别的部队,让自己的部队受到损失,那应该受表扬还是挨批评呢?

            郑其贵师长坚决执行上级命令的后果,就是让自己受损失,别的部队被保全。很多人指责郑其贵机械地执行上级命令,不懂变动,不敢“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是天大的笑话,不能只想着自己啊,180师确实能跑掉,有好几次机会。但180师只要跑了,第9兵团肯定完蛋。所以,这不叫机械地执行上级命令,而是坚决执行上级命令。这就是党性,对党的绝对忠诚,主动作为,勇于担责,不怕困难,敢于牺牲。

            最后说句,60军军长韦杰到底还是评了中将,郑师长退休副军级,说明大首长心里还是有数的。

回复10

  • 曾听过近似真理“援救战友比杀伤敌人更光荣”!才容易实现以我之不可胜待敌之可胜
  • 说得非常正确,大兵团作战必须按命令做事。西府战役,四纵游击队作风,见了敌人自己把兰西大道让开,导致西野差点被包了饺子,五次战役63军倒是机动灵活(毕竟冀中土八路,钻青纱帐本事还是有的),不通知友邻自己过了临津江,把老老实实狙击掩护的180师坑了
  • 护城河畔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不要给180师的战场失利涂脂抹粉。军史对此有客观评价。
    军事角度而言,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惨败,而且是我军战史上少有的惨败。180师不是“损失三四千人”,接近一万人的建制师,最后突围出来不到四千人,牺牲及被俘合计超过五千人。
    180师的失利,当然责任不全在180师自身。当时志愿军面临的战场形势,可以用“险象环生”来形容,第一要务是保持战线完整,各部队退至二线构筑阵地组织防御。李奇微的快速反击战术很得力,志愿军总体上准备不足,这是首要的客观因素。第二个因素是,三兵团-60军-180师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实际上这是第一个问题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美军的快速反击当时已经撕裂了志愿军的防线,以致各部队之间的联络协同出现了混乱。第三个因素是,180师左右邻的志愿军其他部队已经撤出阻击阵地,并且撤退时并未告知180师,导致180师被围。第四个因素,180师的电台被炸毁,最关键的三天里与上级失去联系,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失去撤退时机导致被围。上面这些,是导致180师被围遭受严重损失的客观因素。
    然而,所谓“180师坚决执行上级命令,自己受损失、其他部队被保全”,是不懂军事的瞎掰。第一,志司给负责阻滞美军的各部队下达的阻击任务很明显是有时间限制的,核心目的是全军退至二线构筑阵地组织防御。左右邻部队撤退即使没有通知180师,这在战场上也是有迹象可循的。换言之,失去与上级联系后,180师可以根据战场形势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而采取相应行动。问题是,没有。战场形势已经出现了根本变化。这不是“坚决执行上级命令”可以搪塞过去的。第二,即便被围后,180师仍然有突围的机会,犹豫不决失去战机。关键有两点:1、延误时机。被围后180师原地坐等了两天,没有及时突围;2、突围时没有集中部队突击一点,而是分散突围,导致180师建制被打散,损失惨重。
    这一仗,180师指挥上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根据战场形势变化及时做出判断并坚决行动,导致部队遭受不该有的重大损失。当然失利责任不全在师领导。
    至于战后处理,180师师长被降职到团级并且不再担任指挥职务,1955年授上校军衔(团级)。当时赴朝参战的军长普遍是中将军衔,少数是少将(比如50军军长曾泽生),上校上面还有大校军衔。这些已经很能说明问题。至于60军军长韦杰,和三兵团领导一样,对180师失利并没有直接责任。这跟当时整个朝鲜战场上的大形势有关,毛主席对第五次战役就提出了婉转的批评:此役打得急了一点,大了一点。

  • 老兵老兵 保卫祖国流过血,建设祖国流过汗,此生无悔!
    先说明,180师整体是英雄,这点150师448团二营是不能比的,但180师和150师的问题都恰恰是分散突围的问题。孤军本来就危险,分散的孤军就更危险了。
    对越反击战,我差不多等于亲眼目睹了150师448团二营的最后过程,光41军回头掩护的部队就不少,看到零零散散游泳过河的战士,那叫一个心疼啊!后来说投降了,我们才撤回国的。
  • 彭总是差一点枪毙了郑其贵的,因为他不止一次错过了撤退的机会!
  • 所以,其实更应该大书特书华川地区仓促防御战斗,20军,是有大功的。三兵团的指挥,问题比9兵团更大,15军提前撤退,是180师遭遇重大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 惨败就是惨败,有什么不能承认的?彭总自己都承认了,郑其贵回来彭总甚至想枪毙了他,后来考虑到志司和兵团指挥也有问题才放过。1个师打到全军覆没,被俘人员占我军总被俘人员大头,怎么不是惨败?就算是执行任务,所有志愿军各师都是在执行任务,而且180师不是像铁原狙击战一样为了堵缺口,命令不过是边打边撤,交替掩护,志司没有死守的命令!局势还没坏到那个地步。
  • 说180师惨败确实不靠谱,但说成失利也不靠谱,更准确的说法是“造成了180师的惨重损失”
    至于180师的突围方式,这么多人说,可是有几个说了180师当时是多少人?当时担负了多少伤员的安置工作?一支是在后方担负照顾伤员任务的预备队,原本战斗力就不强,师长郑其贵以前又是政工干部,对军事上本来就不很合适。
    要这支还有着数千伤员的部队去阻击敌人?PLA从来没有这样的作风,并且作为照顾伤员的预备队,本来就是应该先撤的好吧!
    然后呢?
    前面的都走了,没人通知他们
    两侧的也走了,还是没人通知他们
    180师在和陆战一师对攻了一天后才发现,自己从预备队成了突出部了
    后面的事情军迷都清楚了,180师选择了几个不同方案撤退,放弃了所有伤员,大部分散,政委吴成德在敌后打了14个月的游击,最终被俘。
    最后师长郑其贵带领残部按照60军的突围方向要求,可是179师却没有按时抵达,早已精疲力尽的余部最终彻底打散,各人努力归队……
    180师的问题根本就不是自己怎么选择撤退的问题,而是整个指挥系统的问题好不好
    一支预备部队,人员不足,负担又重,前面的兄弟部队接应不到位,周围又是五个满员师的敌人在猛攻,180师不管怎么做,最终的结局不会有太多变化
  • 下士闻道 大笑之,不笑不足以闻道
    这个说的很对,其实180师是有机会迅速渡江的,大概能提前两三天的样子,那样的话,180师肯定能全身以退,但是我军指挥员指战员的主动能动性也在这里,跑得快谁不会呢?比跑得快更重要的是能舍身护卫友邻部队周全。就像战火熔炉里演的,四连已经到达了渡口,可是为了后续部队的撤退,毅然留下来阻击敌军。180师大概率面对的也是这样的形势,自己跑了,战友怎么办?
  • 郑其贵师长在指挥上还是能力问题的,一个接一个的错误选择,即使把前面后撤拖拖拉拉犹豫不决归因为执行上级命令坚决(这些上级命令实际上也是不妥的),当后面上级命令后撤时,一个接一个的错误选择,只有千吧美军特遣队沿公路穿插到后面,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包围圈,其实大部队一冲就过去了,郑其贵师长严重恐慌误判(政工干部军事指挥能力短板),自废武功,就地解散大部队分散突围,结果部队没有战斗就失去组织,损失很大,大量人员被俘,占了整个朝鲜战争志愿军被俘人数的大头,也是被俘军官级别最高的-师政治部主任。
    对比当时其他部队,12军31师31团和27军81师,这些部队被隔离在被180还要南边的地方,但是部队是老主力,主官是独立指挥经验丰富的军事干部,不但基本无损的回撤,还在回撤路上捞了敌军一把。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