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减清北经费”?就算支持其他学校,一样会有人才流失

  • 清北留学问题的实质剖析

    清华和北大两所闻名遐迩的大学在中国从私塾加翰林院的旧式教育体系转向西式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获得了相对而言稳定和持续的资金支持。两所学校都设立在国都,一所是最早官办大学,一所是美国人利用中国人自己的赔款建立的留洋预备校。官办大学可以依靠政府关照,而留洋预备校亦有着当时国内其他学校难以企及的财政支持。
    解放前,两所学校已经网罗了国内较多的名师,也吸引了达官贵人纷纷送子女就读,生以校荣,校以生贵,渐渐形成的人脉循环造就了两校在办校资源(资金加人脉)方面享有其他学校难以企及的特殊地位。解放初期,曾有需要大量的人才及国防布局需要,国家加大了对其他省份建立现代西式大学的投入,当然此时的西更多的是代指“苏联”,清北等老一派学校的资源相对也向新设立的大学有一定的分流。
    改革开放之后,与西方社会存在着历史交往的清华大学自然成为美国容易接受的留学生来源,特别是短短三十多年的隔离,并不足以让双方的人脉完全断绝。基于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和就业待遇,孔雀东南飞不回,儿行千里不回家——那简直是不用脑门都能想到的事,这也不能全赖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对本科生的思想教育跟不上趟,这些智商偏高的学子们压根就是精致的现实主义者这样的人,美国有利于他们发展,他们就倾向于美国;而国内有利于他们发展,他们也不会全然不理会。这样的人,基本上遵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的现实价值观。,无论他们在不在清华北大读书,他们都是这样的人。只不过,清华北大高度聚集了或者高度浓缩了这样价值观的人,让他们显得很“清华”、很“北大”了。
    当然,这种聚集的浓度也许只有7%(出国率的历史低点)或者30%(历史平均水平)左右,但是持续近百年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净逆差就不是一件小事了!!!!!
    当前网友们热议的“清北”现象,不是指清华北大培养的所有人才都爱出国、都不回国,而是指这种单向的净人才逆差造成的大量义务教育教育投资的净损失,以及“人才反噬”(竞争对手拥有人才即使不用也限制了我方的可用人才数量,如果竞争对手将人才用于与我方竞争,则我方更加不利)。
    有人直观地想象,在经济落后阶段,通过留学后再回国人才来加速跟上发达经济体,是一种见效快的“捷径”。不过,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这种“捷径”在2000年前并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反而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随着西方资本加大对中国的产业投资之后,才反过来带动了一些已经加入美国或其他西方国籍的华裔回国组建外资和合资企业,带动了产业现代化大大加快,这些华裔人士在国内的成功也加速了外流人才的一部分回归,特别是随着国内薪资条件提升和社会现代化的进步,人才的回流显著加大,甚至还有一些纯粹的西方族裔人士加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通过出国留学来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或者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实践上和历史上都不是主要因素,先不说历史早期中国文化经济科技领先的数千年,就比如没有出国的毛泽东为建立新中国做出的历史贡献和那些出国归来的精英们相比如何呢?如果拿两弹一星中那些归国的爱国科学家来论证留学的重要性,那又该如何解释六十年代的世界上独独只有搞社会主义的发展中中国而不是印度、不是巴西紧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搞出战略武器?(国家的作用和党的领导组织能力更重要)
    出国自由,回国欢迎,这是国家对所有出国人员的基本态度。
    但是,不要把中国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几个出国留学生的身上,他们愿意学成归国,报效先祖,那是他们的荣光;他们愿意浪迹他乡,归化落籍,那是他们个人的选择;甚至他们卖国求荣与我为敌,我们也只能等量对之,而不能把所有的入籍华人视为敌寇。
    “清北”为代表的留学梗,不应当是中国发展的支柱,也不会成为中国发展的绊脚石。但是,目前那种国内高校及研究机构把是否有留洋背景作为考核人才是否“高级”的人才评价体制应该反思了!!!人才有没有本事,不在于他留不留洋,而在于他有没有过硬的学术基础和学术成就。
    把必须有留洋背景这种反智的萝卜招聘条件从国内大学及研究机构里剔除,并不是排斥留洋归来的人才,而是倡导健康平等的选才观念,让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加有效地分配到能够产出更多自主人才的学校和研究机构,让自主培养人才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让中国科研资金用于培养自己的科研人员,帮助他们揭开一个又一个原创的科技谜题!!!



回复3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