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拆一流?为什么不允许有本事考进去的孩子得到好师资?

  • 遁去一调命运即不闲言 键政已无聊真不语玩就玩真不玩当日子人赚钱
    我这的城市,老师早就是标准化科班出身,大量老师甚至都是同一师范大学甚至是同班同学,不存在以前的以前那种没达到教师门槛的农村代课教师这类,相信其他地方大部分也是类似的。
    我这城市,教师和管理骨干的轮岗早就默默试行十几年了,相信其他不引人瞩目的地方也有类似的。
    1差学校的老师是教不好好学校里面的好学生的,错误的!所谓差校老师去好校,好校好学生没啥变化,这些好学生本来就高智商,很多早就是自学型的(尤其最好的重点高中),老师的作用不大。
    2好学校的老师也教不好差学校里面的差学生,正确的!差校的差生谁来教都那样,说白了就是本身天赋不适合读书竞争这个赛道,和老师没有多少关系。(矮个子拼篮球啥教练啥设施也没用,可社会又让矮个子看不到其他自身优势项目有出路,情绪。。。利益。。掺杂。)

    网上特别容易变成跑题抬杠(歪楼互喷),这个问题分为2个层面:
    第一层面(纯教育):
    1生源永远是第一位的,好学校无非是掐尖扎堆当地最优质的生源(主要是考试入学选拔的私立初中名校和中考入学选拔的重点公立高中),而不是好校的校长和老师比差校有啥本质区别。
    2社会就是存在学习优势人群(包括不限于考一代二代甚至三代集中的机关公务员教师教授工程师。。。),他们的子女学习好的比例确实相对较高,他们子女扎堆的学校(小学)就是会相对成绩好,其他跟风家庭和资本一炒作就形成所谓学区房。
    3学霸是父母生出来的,学霸不是老师教出来的,父母家庭的教育很重要,但也不是学霸出现的主因,说白了主要是天生的,是人类生物方面的现象,所以出现学霸的家庭是非常随机的,只是在某些优势人群出现的比例相对高一些,这些人子女只要择校扎堆,就很容易让个别学校(尤其小学)成绩比较好。
    第二层面(社会层面):教育考试选拔从来就不是个单纯的学习问题,明朝的南北榜可以帮助参考理解
    1同意生源是第一位的前提下,再来讨论校长教师轮岗和入学生源平均化的社会利弊,不同意这前提的同学请回第一层面(纯教育),不然跑题歪楼没有意思
    2.校长教师轮岗和入学生源平均化的社会利弊,好吧,我现在也不知道,也不好说,就这样大家自己想了,反正我觉得正确的分寸只能是左边和右边之间的在某个时间段的某个点(正确的废话,哈哈)

回复3

  • 扯淡!的确好学生和差学生都不需要老师,两头的学生只占不到20%

    大多数学生都是普通学生,占80%,这些学生遇到好老师至少会上一个台阶,遇到差老师会下跌不止一个台阶。

    忽视老师作用,就是对多数学生的不公平。


  • 其实我觉得老师优劣最容易影响的是中间那一批,拉一拉上去,松一松下去。偏偏中间那一批是最容易被忽视,也是最大的一个群体。我孩子之前学校里有培优,有补差。就是没有中等生什么事情。
  • 云湄 茶余奋笔闲策 言笑经纬纵横
    我来答吧。
    1,你首先不承认老师有资质的差异,但你强调生源有资质的差异?而我认为这是整体资源配置的问题。
    老师和学生都是同样的个体差异。但考虑概念的时候个体差异不计。有的人受启发被点拨后有大成,有的喜欢自学。这都是微观层面,宏观层面还是 【教---学】之间的资源配置是否符合智力竞争激励机制。不要强辩:好学生去清华让八流教授教也能成才。

    2,确实,教育考试选拔从来就不是个单纯的学习问题,在现代是  
    教育怎么匹配生产力发展,教育怎么促进社会形态的问题。见《厘清教育的逻辑》

    3,最后才是教育选拔机制公平性的问题。金钱选拔?抽签运气平均主义选拔?人脉选拔?主观喜好选拔?阶级背景选拔?还是智力竞争选拔。哪种更公平。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