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拆一流?为什么不允许有本事考进去的孩子得到好师资?

  • 这个帖子好长啊。
    看得出来,答主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些思考,只可惜现在的政策跟你的思考方向不同。
    回到以前的模式,也就是说初中就是考进去的,曾几何时我也是经历过这样的时候的,说起来我也是这种模式的优胜者,然而那个时候的竞争强度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都知道,要在12岁的时候就定下他的终身是非常不可靠的。照理说一考定终身的年龄,应该越迟越准确。如果说大家都还是我们小时候那样不鸡娃,那么哪种模式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差别,初升高分流或者小升初分流,都是一开始接受比较平均主义的教育,分流后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然后走向不同的职业道路。
    我们小时候小学差不多,初中有一定差别但差别不大,高中的差别则是决定性的。这样进入一般的初中或者一般的高中,都还有奋发向上逆袭的可能性,可供智力发展较晚,心智成熟较晚的人用。也有些人到高中才开窍,不过这就偏晚了一点,在大学上面可能会有点吃亏,那他只能在以后的人生中继续努力了。
    总的来说,初升高分流是综合考虑了大部分人学习开窍的时间,最具性价比的做法。
    如果不普遍鸡娃,其实过程与上面类似。因为即使我们当时小时候,也有一些看重教育的家庭,请家教的家庭,父母是老师或公务员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比其他家庭的要有优势一些。但也只是一些,这些并不能抵过天生的聪明和持续的努力。而且我们要承认,人生来还是有一些机会不平等的。即使在最平均主义的年代,这些还是会有的。只是在漫长的人生中,个人的天赋和努力可以追上这样的差距。

    注意现在的问题是现在普遍的鸡娃。因为普遍鸡娃,按你的方法来只会把分流的门槛提前到小升初,鸡娃的门槛更加大大提前。小孩可能要在完全不适合被鸡的年龄承担不适合他年龄的重担,因为“不然就来不及了”。这是非常可怕的景象,首先小升初分流,对判断孩子前途的准确性就已经大大不足。其次,这对孩子的学习能力,主动性,兴趣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当然我估计你的意思其实是回到类似我们小时候的那种方式,小升初小分流,初升高大分流。但是你千万不能忽略现在普遍焦虑普遍鸡娃的这个状态,小升初有一个分流的结果就只会让分流提前到小升初,鸡娃更加提前。
    所以现在教育部门采取的策略就是小学和初中都完全平均主义,初升高再分流。这样一是可以保住大部分孩子不被激,不被强迫的负担压迫的毁掉。二是减轻家长的负担。
    至于你担心的问题,这样尖子生会失去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教育部门就是做出了取舍的。为了大多数的孩子能够不被鸡,减轻孩子和家长的负担,整个社会不再焦虑。
    你关于尖子生的问题,不过,我们需要那么多尖子生吗?尖子生是否就是天才?有多少学科必须要天才才能推进学科的建设?否则我们需要那么多天才吗?天才到底是天赋更重要还是培养更重要?顶级的天赋是否可以做到如处囊中其锥自现?整个社会要考虑培养成本的,我们现有的培养体系是否可以保证能被观察到的群体出现的天才数量,已经足够我们的社会使用?如果是培养更重要,那我们现有的体系是否已经可以保证顶级和次顶级的天赋培养成才?如果这些都可以理顺,那么是否所有的尖子生,所有的天才都能得到顶级的培养,并不重要。
    以上一段完全是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来分析的,可能听起来会非常的冷酷。父母总归是希望自己家的小孩一定能成才,不要耽误有可能的天分。但社会看儿童本来就不是父母看自家小孩。为了平息整个社会鸡娃的焦虑,有些天才就只能指望自己发光。
    有一种情况除外。有些家庭有财力智力可以对下一代进行更好地培养,他们无论在哪个年代,即使是兵荒马乱的时代,也能把子女培养成国家级大师。


回复3

  • AK47 大瓜时间即将到来—2025
    那个说了半天还是精英教育那一套。
    还是精英治国那一套。
    还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一套。

    跟我们下一阶段的共同富裕目标,那是配不上套的。

  • 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一直对现在的教育模式不满,小心地保护孩子对各科的兴趣,淡化期末成绩,但强调知识的掌握。两岁时已经培养出阅读兴趣,支持他动手能力的提高,支持他完成课内作业后多与小区的孩子玩耍。小孩子让他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才是重要的。幼儿时哪个不是呆呆的感觉世界,9岁开始感到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早期忙着学习有限的知识到极致有必要吗?至少让孩子的心智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开始不好吗?按以前的模式,我的做法很可能会导致孩子上不了高中,也许有一天我会屈服于现实,牺牲孩子的身体素质、对各种智商的兴趣甚至是灵气反复练习课内知识去换一个中考的好成绩。新的规则希望能还孩子们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将竞争延后。
  • 云湄 茶余奋笔闲策 言笑经纬纵横
    并没有一考定终身,基础教育没有淘汰率。只是本来就应有智力竞争激励制度,你越勤奋越有相对好的师资而已,社会就是有竞争。是勤奋的问题大,还是没钱买学区的不公平问题大?哪种抗压是良性的抗压?
    分流是指直接面临不同方向,注意区别。
    很多人总是希望全社会都减压,问题是不能用直接熄火的方式集体不竞争了全国人才培养都直接躺平,或者只让公校不竞争了私校竞争形成阶层分化,(为什么美国趟过的坑现状反智,你们总是完全看不见,我特别不明白,你们都属于非要再去撞了南墙才能知道此路不通并且后果严重的)。
    但可以用加强职业技术地位的培养方式等其他方向来减压。换句话,可以多增加竞争向上的各种途径、方式,但不是消灭竞争吃大锅饭就完事了,消灭竞争不是完事,是会完蛋。9年反智力竞争培养出来什么人才?你认为跟今天的美国反智人民能有多大的差别?
    智力竞争激励这就是良性且符合生产力规律,并跟中考逻辑自然衔接的事。违背了这个规律,执行就会变形。我在其他贴已经说的很详细了。从原来智力竞争很多人喊不公平压力大,改到金钱买学区,再改到金钱买私立怨气越来越大。。。终于直接要躺平了,现在大家欢呼,过十年整体竞争力下滑严重,哭都来不及。你以为美国现在想重新捡起来数理化刻苦学习,人民还买账啊?
    不能被民众的声浪裹挟,民众多半是短视的。比如西方各种许诺讨好民意,许诺发钱,许诺不工作,结果都是跟国家整体竞争力相违背越来越差,越来越搞不过中国,民意只会骂国家没搞好,但民意会知道自己好逸恶劳的声浪就是问题的根源吗?
    人为把基础教育的逻辑 跟高等教育逻辑对立起来,才是最近这些年各种现象越来越奇怪的原因。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