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最大问题是没进行临床试验,不要动不动就老祖宗留下来的能有错吗

  • 所以喷子只看喷子的文章,你们自己有信息茧房,屠呦呦自己研究报告都没看过,人家对比过老办法,绞取,一样能获取有效成分,就是含量低,热稳定性差,无法制备长期储存的成药!现代制药技术是用乙醚提纯,古代有乙醚吗?没有用水萃取怎么啦?古人先救命,没工夫跟你扯淡名字

回复4

  • 根据你的历史发明,
    青蒿汁可以治好疟疾,屠呦呦应该从青蒿汁里提取有效成分,这绝对称得上中医指引。如同金鸡纳树皮里发现奎宁。

    历史事实,
    523没有发现一个有用方子,
    中医界从来没有宣传过如此有效方子,
    屠呦呦研究方向数次改变,历尽艰辛,最后乙醚萃取黄花蒿。

    呵呵呵呵
  • 友情提醒
    屠呦呦没有绞
    按常理,就和你的发明矛盾
  • 哈哈,要不要感谢你改写中药史,发现一个有效的中药疟疾方子?

    要不要感叹,明明有好的中药方子,居然还搞523工程?屠呦呦还数次改变研究对象?

    好好学习逻辑
  • 哈哈,看看这个。再对比你的“发明”。
    而且,屠呦呦认为的青蒿,实际是黄花蒿。没考虑这个吧?

    以下内容,来自2021-06-25的《科技日报》公众号。
    到1971年9月初,课题组筛选了100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200余个,但结果令人失望。
    “我也怀疑自己的路子是不是走错了,但我不想放弃。”屠呦呦说,只好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
    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终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给黑暗中摸索的课题组带来一抹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为什么古人用“绞汁”?是不是加热破坏了青蒿里的有效成分?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来提取青蒿。“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编号191号提取物,才真正发现了有效组分。”屠呦呦说。
返回文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