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的说法我做了考证,“蓝缕”被使用更早,现在用“褴褛”也不是错的

  •       到底该是“蓝缕”还是“褴褛”?我以为用“褴褛”和“筚路”组词,表达的意境更贴合 bì lù lán lǚ 这个成语的原意,展示的情形也更为生动。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这个成语表达的是,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多用来形容创业的艰苦。而正因如此,我以为写为“筚路褴褛”才更贴切。为何?咱们不妨逐字辨析。
          要说清“褴褛”,不能不先说“筚路”。所谓“筚”是指用荆条、树枝、竹子等编成的物体,而“路”是个通假字,通“辂”,并非现代意义的“道路”,是指古代横在车辕上与车轭作用相似的用来推拉车子的扶手(以此揣测应是人力车,那想表达的是拉车人还是乘车人?只能根据语境判断),常用来指代车。“筚路”合一,就是用藤蔓竹枝编成的车辂,以此形容很简陋的车;再说“褴褛”。所谓“褴”即破烂的衣服,人共识,无异议;“褛”则为衣襟开口,形容衣服破裂。“褴褛”合在一起,形容敞开衣襟的破烂衣服。“筚路褴褛”四个字描写的是,敞胸露怀地穿着破衣,推拉着简陋不堪的车子,匆匆赶路的样子。而“蓝缕”是什么?烂成布条的蓝色衣衫吗?虽然很直白,但没有赶路时热得敞开衣襟的意思,努力前行的意思表达得不完美。
          尽管“蓝缕”的出处早于“褴褛”,且“筚路蓝缕”和“筚路褴褛”表达的也是一个意思,但《左传》之后却被文人执意改为“筚路褴褛”,并流传千年,这或许正好说明了后来的学者,真心认为“蓝缕”的表达不完满,非改动一下不能释怀,而这个改动得到许多人的赞赏。事实上,语言文字就是在不断演化中进步的,但是,《左传》的名气实在太大了,即使描写的不完美,后人也要像通假字一样顶礼膜拜、奉为“大笔”,以至“筚路蓝缕”和“筚路褴褛”长期并存。但我觉得,现代人还是采用“筚路褴褛”的写法比较好,因为它表达的意境更为生动。

回复1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