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葡萄酒是国人的短板,“干杯”本身是对葡萄酒的亵渎

  • 我对西方人的口味一向持怀疑态度。同为酿造酒,黄酒的醇和口感比之干红干白要好得多。个人猜测,西方葡萄酒之所以发展出脱糖工艺,是为了耐储存。而脱糖后的口感,配上中世纪那又咸又诸多香料掩盖的半腐败腌肉,那才是刚刚好的绝配。另说白兰地,明明是没有优质又透气的陶瓷类产品来储存,不得已放在木桶里染到味道了,久而久之,居然有什么泥煤味的传统.....见鬼的是,他们要把这些阴差阳错产生的并不能让人愉悦的体验,包装成品鉴门槛,形成所谓的文化,全世界推广......

回复10

  • 无知者真的无畏,一派胡言还理直气壮。
  • 我多少年写了个帖子,就和你的结论差不多。酸甜苦辣咸,这几个味道应该都有人适合,但是涩这个,估计每人喜欢,要不然那么多水果,为什么原来的涩,需要改良进化?估计干红干白原来是甜味,不耐储存,于是进行脱糖处理,然后涩。于是酒商开始鼓吹。
  • 鹤彬 鹤——展开一双翅膀,在彬洲上飞翔……
    我自己在家拿水果葡萄酿过葡萄酒,本以为使用甘甜的水果葡萄酿出的酒也会像米酒一样甜,但是我错了,葡萄汁中的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全部转化成了酒,酿出来的葡萄酒一点也不甜,而且因为水果葡萄中缺少单宁,所以酿出的酒口味酸涩寡淡,没有酿酒专用葡萄品种那么丰富的层次感。连酒的颜色也都是淡粉褐色的。所以我确定,西方葡萄酒在酿造过程中不需要脱糖工艺,干红干白葡萄酒酸涩的口感就是其原本的味道。在巴氏灭菌法发明之前,葡萄酒最大的问题确实是不耐储存。巴斯德当年发现细菌之后,正是为了解决困扰法国酿酒业的难题而发明了巴氏灭菌法。
  • 一语中的
    经常喝果酒的我表示,认同的不能再认同了
    话说,国内果酒口感现在很不错,极其适合国人的口味和文化
  • “枪炮,病菌和钢铁”是西方人的著作,里面介绍了脱糖葡萄酒之所以会在西方风靡,是因为当时的西方没有干净的饮用水,饮用不洁净的水会导致人死亡。
  • 赞同。此文作者一副“捧洋人臭脚”的酸臭——葡萄酒还真是用脚踩的。葡萄酒在地中海沿岸本就是农家酿造酒,与啤酒同列,记得早些年到奥地利的一个农庄喝过当年的新酿葡萄酒,味道也很不错的。酒庄老板还宣称是正宗古法酿造——用脚踩+发酵。
    至于法国红酒的高档化,那得感谢拿破仑那位野心家侄子,路易.波拿巴,他“钦定”了法国葡萄酒、白兰地、香槟的等级体系,重塑了葡萄酒的内在灵魂和外观酒瓶等等,用来在国际贸易上卖高价。
    当然,中国明代及以前的中国葡萄酒,尽管也是葡萄酿造,但用的发酵酒曲与西方不同,口味想必也有差异。明亡后,这种工艺就失传了。
  • 九月二十 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话语权啊,有钱人放个屁都是香的,西方人发达了几百年,自然有人捧臭脚的。在英国叫贵族,在中国那就是封建余孽,儒家糟粕。科学技术也就罢了,别人是有比咱们先进的地方,这它么饮食习惯,口味口感也有高低好坏了?倘若在一百年前,祖辈们留着辫子仰望欧美,有此想法也就罢了,时至今日还跪着不起来,我呸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 泥煤味说的是威士忌,大兄弟
  • 行千里致广大 一个普通中国人
    哈哈哈,凭证喝酒,考级喝酒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 说错了,泥煤味是威士忌,不过不影响中心思想。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