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新剧造型引误会,回应:“这妥妥的明朝汉服”

  • 锦衣卫飞鱼服承袭元朝曳撒质孙服,印度莫卧儿王朝叫jama,在明朝文献里又叫做质孙或诈马/咱马(jama)。在明早期仍多称呼断腰袍为质孙,并且依其主要特点作为内廷侍卫服饰,后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款式也不断变化。永乐以后曳撒的称呼逐步增多,窄袖也逐渐变为汉服琵琶袖。
    监察御使 虞守随对其服制极其不满: “盖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以有礼仪之风, 衣冠文物之美也。况我祖宗革胡元腥膻、左衽之陋,冠服、礼仪具有定式。圣子神孙、 文臣武士万世所当遵守,奚可以一时之便,而更恒久之制乎?(卷170)” 可见虞守随对曳撒这一源于蒙元的服饰相当鄙视,而以中国者自居,认为 中原传统的礼仪之风、衣冠之美,应是帝王、文臣、武士所遵守的信条。沈德符也在《万历野获编》中以嘲讽的口吻写到:“若细缝袴褶,自是虏人上马之衣,何故士绅用之以为庄服也? ”

回复1

  •   锦衣卫飞鱼服继承于宋朝皇城司服装,元朝曳撒质孙服源于汉服朱子深衣,印度莫卧儿王朝1526年-1857年,儿子还能生爹?
      南宋遣蒙古使者彭大雅在他著作的《黑鞑事略》中记载了北方汉人和入主了中原的蒙古高层的服饰。书中描述道:“尝考之,正如古深衣之制。本只是下领,一如我朝道服。领所以谓之方领,若四方上领,则亦是汉人为之,鞑主及中书以上等人不曾着。腰间密密打作细折,不计其数,若深衣止十二副,鞑人折多尔。”
      《万历野获编》系沈德符后人沈振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辑成,共二百三十余条。道光七年(1827)姚祖恩合刻,是为通行之扶荔山房本。尚有明大字本《分类野获编摘录》,列四十四类,收四百六十六条。
      不要再颠倒黑白了,蒙古文化也是次生文化,其文化来源就是华夏,你想给华夏找外国爹先弄清楚传承。
返回文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