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有多远?

  • 产能相对过剩,马克思早就论述过。在市场中,没有钱就没有需求。这是典型的由于绑定于资本数量上的资源支配能力集中导致的资本对资源的获取能力超出了社会所能提供资源的能力。
    你说生产力上不来没有过度集中,但是历史上这么多朝代更替,始于平分土地,亡于土地兼并。过度集中是相对的,它只和总量有关,和实不实现共产主义没啥关系。而你的“用更少的人力生产出更多得产品,会使资本积累速度提升”只看到了表面,个体生产率提高导致收益增多,但是仅仅这样还形成不了积累,想要维持积累它必须保持技术垄断,必须保证别人学不到或者不能用。在普及教育没做好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古代,很容易保证别人学不到,但是在教育已经普及的现代社会,只能靠知识产权来维持技术的独占。知识产权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独占性提高了人们的创新欲望的同时也在破坏着社会结构,使不占有知识产权的个体和小型资本失去生产和研究的能力。实际上前30年里,在社会主义知识共享的环境下,中国的技术发展迅猛,是很值得研究的。
    资本的占有绑定的是维持占有的集体强力,资本的私有是集体强力的私有化,私有化的集体强力的增强就会导致公共的集体强力本身减弱,私有化的集体强力数量上多于公共的集体强力,集体就崩溃了。
    你把坏的金融归结为人的贪婪,这是你一没看到贪婪背后以绑定的私有化了的集体强力为后盾的资源获取能力,二没有看到贪婪要为维持这种私有化的集体强力所支付的代价。在生物系统中,没有任何一种占有不需要付出持续的代价。金融如果不贪婪,它自己就维持不住它的存在性。为了维持存在性而产生能力,而有了能力就一定会使用。金融就是短期聚集大量资金,以获取短期的竞争优势,而这个优势伴随着巨大的代价,所以它必须要求短期最大收益。而实体经济周期长,风险大,竞争激烈,金融才不会愿意投。以利润为导向的金融就一定出现脱实就虚,随便一个玩金融的天天提的就是怎么最大限度利用杠杆赌增值。
    对于你的“不研究不试怎么知道?”我表示非常赞同,但是你都试了,都研究了,却还不建立模型,这就是扯蛋了。你都试了,发现问题了,还要全国铺开,这是什么意思呢?问题解决了么?

回复1

  • 我们的思维真不在一条线上,不是说我比你明白。只是金融,经济模型这些概念上我们认知都不同,先不提逻辑推论上你无法说服我(你可以自己回顾一下你的推论),你我就连逻辑上的前提都不一致(我说的资本得过渡积累和你提生产力的过度集中是一个东西么?贪婪得金融怎么是把坏的金融归结到人类的贪婪?等等,也不知道是你逻辑理解有问题还是故意偷换我概念。。)不管是咋样吧,讨论可以辩论免谈。。逻辑的因果与相关把握不好就会出现许多错误的类比。概念的边界与内外涵整不明白,永远都没有头。。。。。没完没了没意义,就这样吧。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