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要的“巴铁”造好了,离上路还有多远?

  • 你谈的只是行走机构,我说的是悬挂和转向机构。

    先说悬挂,我对龙门吊的参数不熟,随手搜了一下,发现龙门吊的自重一般是额定起重重量的一倍或以上(当然也跟跨度、起吊高度等参数有关)。换句话说,要悬挂起多重的车厢,龙门吊(无论是一架还是一排)的自重至少也要达到这么多。也就是说,即便以通常低速运行(动载荷较低)的龙门吊为参照,这个车辆的行走和悬挂机构重量也要占到整车的一半以上。

    而只要对车辆的行驶速度、制动速度提出稍高一点的要求,对悬挂机构强度的要求也要大幅提高(我猜测现在这个模型车身并没有考虑较大的动载荷问题——连轮子都没装呢),这样就只有继续加大悬挂机构的重量占比,导致车辆运行的能源经济效益显著下降。

    现在这家公司宣称的车厢重量是15~16吨,而每节车厢光是装载的乘客就要达到21吨——你可以自行查证一下额定起吊重量21吨的龙门吊,其自重的最低标准是多少——我恰恰是从龙门吊的参数拟合来质疑这个设计的:按照公司披露的数据,我怀疑这种车辆无法保证悬挂机构的必要强度,从而造成安全隐患。

    再说转向机构。这种车辆计划要在城市道路而不是独占的专用道路上行驶,也就是说它的行走机构不能占用过多的道路宽度——如果考虑以较小的改造成本兼容现有道路的话,这个上限就是路肩的宽度。

    而转向机构,不管你用转向节还是转向架,这个机构本身的最大宽度也不能超过行走机构自身的宽度,否则就不可能实现车辆下方的正常交通了。

    那么,在转向机构的设计上,又存在结构强度和回转半径的问题。你不妨再查证一下龙门吊的转向机构,看看是否有任何一种龙门吊,能够按照现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各项参数(距离,角度,半径),来实现“像汽车(公交)一样的回转”。




    再谈一下我本人对这种车辆以及这个商业项目的基本态度吧。

    第一,这种车辆目前仍然处于“概念设计”阶段,那个“模型车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程样车,对于验证项目可行性的价值是很有限的。

    第二,在制造出工程样车并接受场地测试之前,在我关注的各种技术细节问题得到解答之前,我质疑这个概念设计的可行性——欢迎企业用事实来打脸。

    第三,我支持有潜在利益相关的政府机构有限参与或支持这个商业项目;我个人认为可以接受的参与上限是,为个位数的测试用工程样车的制造及其测试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换句话说,签订个位数的工程样车(非量产车)制造合同,制定技术标准,组织验收。

回复2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