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魔相战,谁主沉浮?(上)——封神2与哪吒2的对决与升华,却是人类自我的悲歌!
大年初一,终于迎来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春节档大电影。其中二魔(《哪吒之魔童闹海》《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最受关注。
很巧,这两部电影都是以神魔为主要题材的电影,而且这两部都是以中国古代神魔故事为基本素材和主要依托,但它们各自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主要人物都有所变化。(当然,还有第三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二者都是原来的续集。续集就要书接上回,在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及主题上,都与上部有着必然的联系和发展。)
先说封神2。这部电影接续上部以商为主,这部续集则主要以周代的前身——西岐为主,主要讲述了西岐如何战胜来自商殷寿派来部队的两次进攻。故事说起来,十分简单,但叙述的线索却有不少。
01
第一个最主要的线索,自然是殷寿如何遣将进攻西岐,西岐如何保卫西岐。
在这条线索上,故事主要出现了两派相互对立的人物,商这边是殷寿、妲己(狐妖)、邓婵玉、闻仲,以及申公豹(这是预设的第三部主要进攻西岐者),周这边是姬发、姜子牙和已经复活为魔神的三头神——殷郊(在封神第一部,殷郊被殷寿下令在断头台处死)。不过,对于神魔故事来说,不仅要有人事,而且要有神魔之事。人事就是商王要击杀它认为及认定的反叛者——周西岐,神魔事就是不同神魔各站一方,在人事相斗时神魔也相斗。
那么,相较于人事,神魔也分两类,一类是归于商的神魔,主要有魔将四将及闻仲,一类是归于周的神魔,主要有姜子牙的两个护法杨戬和哪吒,雷震子,还有变身的殷郊。对这些神魔,电影没有做什么铺垫和叙述,重点只在殷郊上,因为他是整部故事的一个主角,也必将成为下一部即第三部的一个重要角色。
因为有神魔的参与,人类之间的争斗其实并没有多大意义。从封神2的整个超燃的战斗场面叙述来看,人类之间的打斗只是开场,真正的打斗只有在站队不同的两方神魔之间。例如西岐军埋伏山谷,被魔礼青轻松化解;邓婵玉带着部队进攻西岐时,被神通的殷郊轻松化解。换句话说,这种神魔题材的故事必须要解决一个叙事上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人与神的联系和区别,否则人就只能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那这样的故事对于人类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02
第二个主要的线索,其实不是商与周之间的斗争,而是周未来的王——姬发与商的大将——邓婵玉之间的爱情。
这个线索主要安排了三个情节,一是姬发与邓婵玉相互打斗纷纷摔下山崖,两人醒过来后之间的打斗、交流,二是邓婵玉带着部队攻西岐城时,二人入水后之间的打斗、交流,三是姬发与邓婵玉共同击杀闻仲。从故事线索来说,这条线索的故事不是主要的故事,所以整体对这个故事的叙述不算丰满,虽算不上生硬,但总体显得比较含糊,但最后的结局是姬发抱着即将死去的邓婵玉,痛苦悲愤,可见电影还是想用这个故事来打动观众,收效一些必要的情感波澜的。但这个不是主要故事,又叙述地含混,所以最后的悲情,就显得有些刻意,不够深厚,难以形成有效的共感,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个故事的主题意义到底在哪里,估计导演和编剧也没有想好。
03
第三个线索应该是姬发的成长,但我不敢确定,导演和编剧是否认真地想过如何铺陈这个线索的故事。
故事开始,姬发是想带着周军与商军对抗的,但他知道是对抗不过的,又因为商殷寿说,只要交出殷郊,西岐民众就可以保全。所以姬发一开始就没有打算与周共存亡,而只是想着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投降,自己被俘,就可以解救整个周,也算值得。但姬发这个想法被姜子牙说破,姜子牙指出,殷寿想要的是封神榜,想要的是天下人臣服,而天下臣服于一个暴虐之君,百姓天下得来的结果会是什么?所以姜子牙劝导姬发不能放弃抵抗。而且,在邓婵玉带着部队攻打西岐城时,电影又让西岐城的一个父老出来把话挑明,说我们不是为了你姬发要守城,而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家,西岐城不仅是姬发的家,也是他们的家。
这或许可以看作是对整个电影主题的几个点醒和升华。简单来说,这个意念就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宣传的“保家卫国”理念。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封神2的神魔小说,其思想核心仍旧是深深印刻着国家主旋律的。但这也可看出它与我们原来的理念有了区别,即姬发的不明就说明了当下的主流理念,或者我们可以更扩大一点说,当下年轻人主流的理念并不是“保家卫国”,而是个人的荣辱得失。而你的家,也是我们的家,保卫你的家,也是保卫我们的家,也就基本解构了我们一般理解的所谓“国”的概念,尤其是政府的概念。如果这个“国”里面没有每个人的“家”的内涵,这个国就是“独国”,按孟子的说法,就只是“一夫”的国,就如当时的商,变成了仅是一夫——殷寿的国,而不是天下人的国。如此以来,个人与集体就和融为一了,于是政府与民众才能统一起来,军民同仇敌忾。
当闻仲部队来了后,姬发还是跟着邓婵玉投降了商,认为献出自己就可以保全西岐的百姓。而同时,电影用殷寿及闻仲的行为和对话,一再突出这样的事实,殷寿想要的不仅是商的继续统治,更重要的是姜子牙手中的封神榜,同时要翦灭整个西岐城,消除一切反抗他的力量以及他认为危险的力量,这自然暗含了多个主题,尤其是与殷郊之间的关系。而闻仲与邓婵玉之间的冲突,又反映出两个层次的矛盾,一是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矛盾,二是现实功名与道德正义之间的矛盾。忠,只能忠于一君、一国,但反叛将背负一生骂名,因此他只能选择忠,即使是愚忠,但绝不能背负反叛之名。邓婵玉想的是,我们要的是信义,没有信义哪还有道德,没有了道德,那哪还有什么好名声?
当然,电影不可能纠结这些哲学道德问题,也不可能给这些道德难题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最终,邓婵玉站在了西岐这一边,帮助姬发杀死了正在做法的闻仲,解救了整个西岐及其他众人,而牺牲了自己。换句话说,封神2真正刻画了一个英雄,那就是——邓婵玉,而不是姬发。而从我们上面的分析来看,故事的主题和线索都不在邓婵玉上,这就造成了情节与故事主题之间的错配。这算作申丹教授提出的“隐性进程”吗?难说。
也就是说,姬发在封神2中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成长。
至于其他的人物,其他的情节故事,要么不明显,要么不甚重要,我们也就不多说了。例如殷寿与妲己狐仙的故事,申公豹的故事。
整体来说,以上所论的三条线索的故事,从上分析我们大体可以看出,相互交织地并不明显。这可以说是封神2最大的败笔。其缘由,大体有三。
一是封神2要延续第一部的故事,所以在故事和线索的安排上有所牵制,更重要的是此部演完还要拍第三部或者第四部,所以要留一些线索,而故事越长,线索就要越多,要不很快就把故事讲完了,故事的展开度不够,尤其对于电影来说,很难把故事讲得丰富,讲得有趣。
二是封神这部电影的主题,我认为还不够明确,从这两部看来,核心的主题还是不很明确。跟随古代原有的主题,显然不合时宜,最关键的是当下的观众不会买账;提炼和塑造新的主题,一来在这样的历史传统故事中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模仿、参照,二来自己没搞明白,也整得观众云里雾里,最终票房也一定惨淡。但是,这个问题不能含糊,因为一则主题不清不明,必然会影响这部电影的长久票房,二则必然会影响这部电影的艺术水准和思想价值。
三是还没有想好如何塑造一个中心人物。封神第一部的中心人物,到了第二部已经改变,第二部的中心人物,由于出现了错位,使得中心人物并不突出,也不鲜明,到了第三部又会是怎样,显然又会与前两部不同。这就是说,电影封神系列电影,没有能塑造出一个统贯全部电影的灵魂人物。当然,灵魂人物就是体现整部系列电影的主体价值观、主题、思想意识形态,而在这一点,封神系列电影基本是缺乏的,至少说是不明显的。对于《封神演义》来说,灵魂人物一定是姜子牙,对于《三国演义》来说,一定是诸葛亮。但现在封神系列电影虽改编自《封神演义》,但灵魂人物显然不能是姜子牙了,那应该是谁?至少从这两部来看,我们看不到。这就可以表明,整个电影团队对于故事叙事,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与封神2不同,哪吒2在这些方面就要做得好很多,当然故事也不一样,难度自然也有高低之别。封神系列电影要处理家国观念,走不好会触线,走偏了就掏空了家国观念,而且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中国整个思想界对这个传统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没有搞得很清楚。当下的社会的主流思想观念,是以个人及个体为中心的思想理念,我们仍旧只单纯地去倡导原有的家国观念,以及为国献身观念,总体来说是不合时宜的。
哪吒系列电影却不然,它一开始就集中处理的是个人、个体的问题,中心人物就是哪吒。当然从哪吒2来看,它又塑造了另一个角色,那就是东海龙王太子——敖丙。所谓一个魔星,一个灵星,电影似乎就要造成双龙戏珠的主体剧情,但这样好吗?我们拭目以待。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