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诈!
重读长平之战,有个疑问一直在心中盘绕,赵军四十万人的降卒,秦军要怎么样,才能做到悄无声息就把他们坑杀得一干二净,要知道,哪怕是四十万头猪,秦军杀三天恐怕都杀不完,何况是四十万拥有相当战斗力的人呢!
《资治通鉴》周五,记载如下。
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白起的话很值得玩味,同一段话,为什么他首先提到的,是上党百姓,然后再提到赵军降兵?前后两件事情,无论是单独哪一件,语境都是完整的。如果两者没有某种必然关联,为什么要在同一个语境中一起说出来呢?如果有关联,那其中的逻辑又是什么?
月圆之夜,忽然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小僧冥冥悟道之间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咱们逆着资治通鉴往前看一下,回到开战之初!
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黑体字的意思是,上党百姓向赵国逃难,廉颇屯兵长平,接应安置上党的百姓!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再品味品味白起整段话,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赵军四十万俘虏中,存在着大量的原韩国上党百姓,充当赵军的民工差役!
卒字,在古语中除了士兵,也有差役的意思,廉颇接应上党百姓以后,并没有让他们逃往赵国,而是就地征召为差役,帮助赵军构筑阵地或者运输粮食。这一点,同样可以从短期内就构筑好百里石长城防线得以侧面证明。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军队中会有年龄较小的二百四十人,这里的年龄小,恐怕是指拿不了武器,根本就是上党老百姓拖家带口逃难的娃娃,否则,很难解释廉颇开出来的赵军精锐部队,带着这两百四十多个年龄小士兵的能干嘛,纵然是兵源不足,军队也没必要给自己带个累赘吧。
既然如此,那史书记载的挟诈而坑之,这个诈,到底是怎么诈法,恍恍惚惚之间,仿佛有了答案。
请听小僧大胆的猜想。
在那个暗淡无光的黑夜,赵军四十万人的俘虏垂头丧气地等待着自己的接下来的命运。忽然间,周围警戒的秦军士兵传来命令,当众宣称,首先要释放作为差役的上党百姓回家,并要求他们依次有秩序地按秦军要求行进。
这个从天而降的消息,让所有人都很兴奋,因为这是战国时代最通常的做法,不知不觉中,百姓们与赵国降兵分割开来,而赵军降兵面对越走越多的百姓,心中丝毫没有任何怀疑,秦军既然能释放百姓,说明秦军还是仁慈的,他们也看到了某种被释放的希望。
可这十几二十万百姓,在被分割开来后,到了另一处山头,秦军并没有如想象的那样允许他们回家,而是命令这部分老百姓挖坑,老百姓不像赵军降卒这么有战斗力,一旦被单独支棱出去,手无寸铁的他们大概率也是只能听命照办,即使其中有人猜到挖坑可能是要埋人,但他们多半是以为秦军的目标是要坑杀赵军降兵,而不是他们自己,战国连年战乱,这种杀降兵的事儿估计屡见不鲜,可他们只是百姓,此时此刻,心中或许还会飘过一丝庆幸。
挖好坑以后,秦军大概率会开诚布公,当众要求这些百姓协助秦军坑杀赵军降兵,作为事成之后,放他们回家的条件,两者只能二选一,要么赵军死,要么他们死。
听到秦军要求的人群顿时人声鼎沸,这些原本出身上党的百姓,短时间内对赵国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归属感,权衡利弊后,迫于秦军的威逼,他们只能就范,反正死的是赵军士卒,战国人口宝贵,还真没有屠杀百姓的传统。
于是,惊人的一幕出现了,秦军联合作为赵军差役的上党投降百姓,取得人数上的绝对优势,把十几二十万赵军正规军降兵分批给坑杀了,赵军或许在掉坑的一瞬间,脑子里都在错愕,先前还是同一阵营的百姓,怎么转眼就成了秦军的帮凶。
上党百姓有错吗?他们只是想活命,在死道友还是死贫道的历史天平上,他们还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可就当活已干完,这些天真的上党百姓以为秦军要放他们回家种地的时候,秦军彻底亮出了獠牙,相对于早前几乎旗鼓相当的俘虏规模,此时的他们,已经取得了人数上的绝对优势,将这些没什么战斗力的百姓,一并剿灭,对于手持利刃强弩的秦军,并不是什么难事。
杀平民毕竟不是好名声,因此,秦军咬死这些曾经做过赵军差役的民工,都是赵军俘虏,统一归入赵军行列,于是,就有了四十万这个统一的数字。
这样推理,是不是就能解释清楚资治通鉴记载白起说的那一整段话——为什么他首先提到了上党那群不肯归秦的百姓,其次又再提到赵军的降兵。
想到这里,小僧长谈一口气,又或许,上党百姓在出来挖好坑后,就先被秦军屠戮殆尽了,转过头,秦军就又把矛头指向了规模已经不足为患的赵军正规军降兵,先前百姓挖好的坑,足够大,也足够深。
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