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29)董卓当上了相国

终于在十一月一日,董卓“神奇”的登上了相国的位置,封郿侯(郿县属司隶右扶风),有“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同时,董卓年近九十岁的母亲封为“池阳君”,设置家令、丞。

范书《董卓传》载另有“入朝不趋”。

陈志《董卓传》:(董)卓迁相国,封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又封卓母为“池阳君”,置家令、丞。

要说起“相国”这个官职,在西汉王朝是有三个人陆续担任过“相国”的,分别是萧何、曹参、吕产。吕产之后,就不再设“相国”了。

再从东汉王朝开国至此时,都没有人担任过“相国”这个官职,在这个名头上,董卓可以说是东汉历史上的独一份!

同时,这也是继大司马刘虞之后,第三个“上公”出现在朝廷。刘虞远在幽州,自然没有什么影响,董卓这个相国,标志着董卓在权势上已经超过太傅袁隗。

我们去看上个月蔡邕的《表相国章》,这奏章里提到了一些有趣的信息。蔡邕说九月至十月间,董卓多有推辞封赏,而其他封爵的有十一人,甚至有人的封邑达到一万户。

蔡邕的《表相国章》:及至差功行赏,(董卓)辞多受少。近臣幸臣一人之封,户至万数。今者受爵十有一人,总合户数,千不当一。非所以褒功赏勋也。

虽然蔡邕这篇奏章主要是为了吹捧董卓,但提及事实总不能虚假,只可惜我们只能从史书中找到“闵贡封都亭侯”而已。

至于这位封邑万户的近臣到底是谁?不得而知。若要去猜,我看,刘协在朝廷中没有任何亲朋党羽,唯一的近臣极有可能是袁隗。

500

蔡邕又说:十月七日,太尉董卓上书,以身体欠佳请求辞去太尉的职位,并请返回郿县(董卓封爵地)养老[4]。这当然是董卓所做的政治姿态,并非本意。

蔡邕的《表相国章》:今月(十月)七日,(董)卓又上书,辞疾让位,乞就国土。

这奏章里透露的若干信息,意味着董卓在朝廷中的势力已经形成,袁隗失势已经显露。

我再结合史书中提到的:董卓靠着兵多将广而问鼎权柄。

我觉得,在十月份,这个因果关系是成立的【我之前强调的是:在八月底至九月末这一个月时间中,董卓在朝廷的实力是没有超过袁隗。】,袁隗开始要为自己的愚蠢行为而买单。

下面来介绍一下“团结”在董卓周围的幕僚们,以及不受董卓待见的朝廷官员。

董卓幕僚

① 何颙:议郎→太尉府长史。

范书《党锢列传》载何颙“托疾不就”,而按:

范书《董卓传》:(董卓)乃任吏部尚书汉阳周珌、侍中汝南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

《郑泰传》:公业(郑泰)等与侍中伍琼、(董)卓长史何颙共说卓。

《荀爽传》:(荀爽)亦与司徒王允及(董)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

均可见何颙出任董卓相国府长史,可见本传曲笔,若何颙“不就”,又如何能“共说”董卓?

陈志《袁绍传》独为“议郎何颙”。

② 周毖:侍中?→(约九月)城门校尉→(约十月后至年末)吏部尚书→(约次年正月)督军校尉。

周毖是周慎之子,凉州人。中平二年(185年),周慎官拜荡寇将军,董卓官拜破虏将军,两人一并随张温征讨凉州叛军(见前文“2.3一伐凉州”)。董卓提拔周毖为亲信,也是情有可原。

③ 伍琼:?→(约九月)侍中→(约十月)城门校尉。

伍琼在史书与伍孚的表字(德瑜)、籍贯(豫州汝南郡人)相同,应该是史家记载混淆所致,但按死亡事迹可明确看出是两个不同的人(详见后文“9.2伍孚奋发”)。

④ 郑泰:?→(约九月)尚书→(约次年二月)议郎。


​范书《郑泰传》并未记载郑泰如何入朝,担任何种官职,只肯定了他在董卓幕僚中的作用;范书《董卓传》则提到他担任尚书一职。

⑤ 许靖:尚书郎→巴郡太守(不就)→御史中丞。

按陈志《许靖传》: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许)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

看似共职,实际上尚书郎许靖当为周毖下属。

在这次大规模提拔士人的活动中,许靖也被拜为巴郡太守,许靖不就,后官拜御史中丞,这可是御史台的第一把交椅,亦是显职。

许靖不去巴郡的原因想必是:想去也去不了吧?因为刘焉占据益州,以汉中张鲁为屏障,拒绝朝廷任命也未可知。

后来,许靖在乱世中辗转豫、扬、交州,最终还是在益州渡过余生,想想真是造化弄人。

⑥ 贾诩:?→(约九月)太尉府掾吏。

陈志《贾诩传》:董卓之入雒阳,(贾)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

贾诩为凉州人,故受董卓提拔。本传中提及的“平津都尉”,是雒阳八关都尉之一,应该是初平元年初所担任,参与防备关东反董联军;之后,董卓掌控的朝廷军与关东反董联军开战,贾诩担任“讨虏校尉”则应该是在战时。

不受待见

① 种劭:谏议大夫→(九月)侍中→(约十月)议郎。

董卓念及七月时曾在雒阳城外与其交恶,又将其降为议郎。

② 孔融:?→(约十月)北军中候→虎贲中郎将→议郎→(约十一月)北海相。

孔融在朝堂之上忤逆董卓,因此也被降为议郎,后来因青、徐黄巾声势浩大,朝廷任命孔融为北海相。

500

原大将军府幕僚

我们最后来看看何进幕僚团队中其他人的境遇。

在关东联军尚未起事之前,何颙、周毖、伍琼、郑泰四人为董卓心腹,负责推荐名士为官。

范书《董卓传》:(董卓)乃任吏部尚书汉阳周珌、侍中汝南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陈志《董卓传》:初,(董)卓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用其所举韩馥、刘岱、孔伷、张谘、张邈等出宰州郡。

其中何颙、郑泰曾是何进幕僚,可推政变之后,原大将军府官员被董卓接纳;周毖、伍琼则是董卓自己提拔的心腹。

大将军府主薄陈琳在《三国志》中有传,但是细节交代并不清楚,只知道,董卓之乱时,陈琳投奔冀州袁绍。按字面理解,可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袁绍逃亡之后(中平六年九月后),陈琳与逄纪、许攸一同追随袁绍而去;另一种是:袁绍得了冀州之后(初平元年七月后),陈琳才去投奔。因为陈琳的文笔非常好(后世推为建安七子之一),所以袁绍让他负责写公文。

伊阙都尉张承在反董时,弃官逃亡,避难扬州。张承逃亡时间,推为初平二年(191年)之后较为合理。

尚书郎华歆、黄门侍郎荀攸仍在朝廷为官,并无官职变更记载。约在初平二年(191年)末,两人参与策划了一次刺杀董卓的行动。计划失败后,华歆与郑泰一同逃亡,投奔驻军于南阳郡的袁术,荀攸则被捕入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