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嘴多少个脱口秀冠军也打不过

你知道吗,中国情景喜剧差点提前一年诞生。

1992年,在大街小巷为之痛哭的《渴望》之后,郑晓龙又联合王朔、冯小刚,整了一出戏。之所以算不得是我国第一部情景喜剧,就是因为少了此起彼伏的笑声。

有趣的是,当时主创之一的王朔在筹备时,有想过在包袱口加笑声,情景喜剧也是由王朔从Sitcom(Situation Comedy)直译得来。

结果当时,一个从美国回来的朋友劝他,“情景喜剧既然是第一次做,就一定要真带观众,不能随便加入罐头笑声。”

也因为没有实操过,最终没能成行。你猜怎么着,朋友叫英达,他在一年后拍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首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500

一个小八卦,请出今天的主角,差点成为情景喜剧的室内职场剧——

4w人打出9.1的《编辑部的故事》。

500

事情起源于一通电话,彼时还没执导《金婚》《甄嬛传》《芈月传》的郑晓龙,时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

他打电话给王朔,说中心正在拍国内第一部室内长篇连续剧,“估计播出后能引起很大的反响”,让王朔帮他攒人再写个新本子,接上这部。

郑晓龙话说得还是太谨慎,当时他正在拍的那部剧,叫《渴望》。

这剧当年火到什么程度?

当年公安部把全剧组请去吃饭表彰,因为《渴望》播出的时候,全国的犯罪率都下降了30%。

500

500

下图张凯丽家,因为《渴望》得的奖杯(维护社会治安奖)

所以接棒《渴望》的必须也是精品。

而且,《渴望》是让人哭的,这部得是让人笑的。

郑导下了血本。

王朔把马未都、冯小刚、苏雷、葛大爷这帮人攒齐后,给他们开的是标价180一晚的高级宾馆。

要么说这帮人坏呢。

后来新剧里面女主角的工资,他们就给写成了180一个月500

重赏之下,几个人当天就把角色小传给定了,尤其是男主角——

“得跟咱们这伙儿人似的,机灵,嘴跟得上劲,热心,谁拿他开涮他也不在乎,一不留神还就把你装进去”。

当天郑晓龙就拍板就按这个写,唯一要求是,不能是靠形体动作夸张取悦观众的滑稽剧,更绝对不能搞闹剧,分寸感必须要把住,要让观众会心地笑

当年找男主李冬宝,也是费了好大劲。

那还是冯小刚第一次见葛大爷,跟王朔在他家楼下等了一个多小时,见到他时,他“穿一件咖啡色的风衣,戴一顶帽子,人看上去很瘦,所以显得风衣特别的肥大,走起路来踢哩突噜”。

当时葛已经谈好了要演别剧的配角,俩人撺掇他辞掉,还跟葛保证,“戏一出来就炸”。

葛大爷厚道,还是不想得罪那边的朋友。

俩人干脆来硬的,“那你就不怕得罪这拨朋友吗?”

就这么着,葛大爷成了李冬宝。

也难为他们会找,李冬宝,冷面心热嘴还利,堪称全编辑部的嘴炮王者。

瞅瞅人家怎么得体地抢“升职”。

我能眼看着,这一老一少俩妇道人家,走向险象环生的仕途袖手旁观吗?

我是那种人吗?

就算有人非得往火坑里跳,它也轮不上你们。

不就是替大伙操心拿主意,替大伙担责任。

不就是脱离群众,形单影孤地自个儿使个办公室么。

我豁出去了,大不了让人指着后脊梁说:这小子是一领导,没出息。

500

自夸起来,那叫一个出其不意,峰回路转。

咱俩就是啊,这个,一休转世,蓝精灵托生,抖机灵还特仁义的主儿。

……

到今儿我都不明白,像我这么聪明的,打针吃药都傻不下去的人,怎么就找不着好人家。

李冬宝这个角色由于太过于深入人心,很长一段时间全国人民都管葛大爷叫冬宝,甚至广告上也是。

-冬宝,想什么呢?

-想戈玲呢!

500

戈玲是谁?

冬宝在编辑部的意中人。

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跟你搭档,我就知道准得一往情深地载你手里

500

表白也贱嗖的500

东宝这贫的,乍一听是元世祖念叠词,一通忽必烈烈(胡逼咧咧)。

但请注意,冬宝这个角色绝不是只会好吃懒做的臭贫。

编辑部的六个人角色乍一看性格六花齐,但其实有个高度统一的特点,

编剧在写的时候就定了调子——

六个人都是苦孩子出身,哪怕现在识文断字了,对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也都门儿清。

买盒烟也且琢磨呢,得跟劳动人民一个鼻孔出气

我之前就说过,王朔这帮人笔下的油腔滑调,并非简单的口腔快感,而是一种对现有价值观的蔑视。

《编辑部的故事》单元剧的模式,最适合编剧向现实开火。

第十三集,黑心厂商被当场揭穿了还振振有词。

有本事你把所有人都抓了去啊

都黑着心搞

我不黑心我就倒霉

500

第十六集,作家嘴快把自己的底儿透出去了,贡献金句——

教训一,不能随便当人老师;

教训二,永远不能把真相透露出去。

当个小人呐——是真快活!

500

这些“狡辩”,乍看荒唐轻佻,冲击的全是现实中最坚硬的礁石。

更别提,有些即便放在当下也毫不过时的现实问题。

我最震惊的就是第二十二集,一部92年的电视剧,居然已经在讨论人工智能了。

戈玲:都被智能机器替代以后,人干什么去了。

东宝:害,人吃饱就待着呗,那还不好?

戈玲:噢,就剩吃喝玩乐了?

东宝:差不多,不过也得防着计算机电脑失灵打个架搞搞破坏什么的

500

他们讨论过男女平等,那时候就有意识警惕矫枉过正。

牛大姐(对戈玲):哪个庙里也有屈死的鬼,何况妇女呢?解放中国容易,但解放中国妇女那道还长着呢,你以为培养了几个妻管严就万事大吉了?余德利:牛大姐,不能说把我们压大山底下,你们才算翻身吧?那样你们才能舒坦呢?

500

500

那个年代,就已经开始讨论心理健康,而且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

余德利:现在有好些事坏就坏在这“认真”二字上了。

余父:我这一辈子,几亿人里头,我就认识你妈一个女的,没封我个圣人,我TM够不计较的了!

500

与现在的电视剧热衷用火药味浓烈的冲突,去挑拨矛盾,制造焦虑,怂恿对立相比,《编辑部的故事》里六个编辑可爱就可爱在,他们并不乐忠于对着别人口嗨,他们犀利的刀锋往往是指向自己的自嘲。

第十四集,有读者来信,说看到一个巨大的星体朝地球飞来,并传言人类将在2周后死亡,吓得编辑部惶惶不可终日。

冬宝和戈玲差点当晚成亲。

500

老刘怕没机会了,一顿饭吃了三顿的量。

500

牛大姐着急忙慌把孩子们全叫回家指望最后的团圆。

500

余德利看望远镜就差把俩眼珠子摁上头了。

500

直到官方辟谣,他们才猛然醒悟造谣者的话有多么站不住脚。

这“广岛式原子弹”是不是日本造的?可是这日本不是战败国吗?怎么又允许他生产原子弹了?

500

第十五集,编辑部响应号召,准备发一篇名作家写的文,批判大吃大喝风。

结果呢,隔壁社上门谈业务,主编老陈本来想吃食堂。

还是余德利社会,毕竟是谈业务,一码归一码——

您怎么就那么不敏感呢?您那社会经验都哪儿去了?他能是光吃一顿饭吗?

于是到饭店,余德利拿菜单刷刷刷指了几下,除了这几个不要,其他的全要。

500

结果友社请作家吃了顿更大的,作家把稿子给了友社。

这时一群人才幡然醒悟,自己抢着发的稿子,骂的其实就是自己。

所以《编辑部的故事》段子里的机警,有一多半是指向自我的怀疑,是对自己因赶时髦而盲目从众的自省。

而正是这种机警,才让他们坦率得无比可爱。

就像冬宝,我直说吧,冬宝那不叫有瑕疵,那叫一身的瑕疵。

他承认,自己不是圣人,喜欢听好话,“互相吹捧比互相诽谤要好多了”。

对自己的颜值,也有自知之明。

“上回有一苦孩子管我叫大爷,我都没含糊。”

不只他。

编辑部里的社会人余德利也清醒。

知识分子啊

不拿钱托着

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500

阴阳怪气的俏皮话谁都会说,但真正能让你信服的,不就是冬宝他们这帮连对自己的虚伪都毫不客气的人么?

说回到最初郑晓龙给王朔他们下的任务,《编辑部的故事》只能是喜剧,不能是闹剧。

这也是《编辑部的故事》哪怕没有罐头笑声,哪怕不算真正的情景喜剧,依然能留得住观众的原因。

比起那些单纯耍嘴皮子的玩笑,张牙舞爪的扯头花,远离人间堆砌缥缈,我们依然会被冬宝他们发自肺腑的热忱和勇敢感染。

王朔也好,早期的冯小刚也罢,他们的语言笑料中影影绰绰是带着一丝悲凉感。

这种悲凉的起源,始于他们对过去的怀念,和未来的迷茫。

过去,梦是丛生着的。

但未来,理想恐怕是荒芜的。

本文由公众号「肉叔电影」(ID:dusheyingdan)原创,点击阅读肉叔更多推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