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记106:曹操焚书信:毕竟,我们谁也不是谁的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操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
——《资治通鉴•卷六十三•汉纪五十五》
官渡之战其实并没有打多大的仗。
虽然前几篇已经有所提及,但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再梳理一下(为方便阅读,以下省略年号纪年):
公元199年
袁绍攻破公孙瓒,决定南下攻许;
8月,曹操进军黎阳;
9月,曹操分兵守官渡,自己回到许昌;
年底,刘备占据徐州。
公元200年
正月,董承衣带诏事泄,被诛三族;曹操攻破刘备,刘备投奔袁绍;
2月,袁绍进军黎阳,田丰被关在邺城,未随军出行;
7月,刘备脱离袁绍,投奔刘表;
9月,曹军粮尽,欲退守许昌,被荀彧劝阻;
10月,曹操火烧乌巢,袁军大溃。
看到没有,并没有想象中的军团会战。
袁绍在得知粮草被烧以后,命张颌、高览率重兵攻击曹操营寨。可张颌、高览阵前投诚,袁军士气涣散。最后,袁绍带七百多人逃走,士卒降曹。曹操前后坑杀了七万多人——虽然史书上没有明说原因,但根据当时的情形推测,最大的可能应该是:曹军缺粮,根本没有额外的口粮养活这些人。
不过,虽然粮食被烧得一干二净,但袁绍的其他东西,曹操还是捡了不少的,史书上说,“(操)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
穷如在下,看到这段话首先想的是:军中带着辎重和图书都正常,可为什么还要带着那么多的珍宝呢?.....当然,还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人家曹操就完全不关心这个问题,他最在意的,是袁绍留下的那些书信。
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许昌及前线军中——也就是说,有的人吃着曹丞相的饭,还砸着曹丞相的锅,典型的吃里扒外。
对这些东西,曹操是怎么处理的呢?曹操看都没看,说,烧了吧!然后,又很感慨的说了句:袁绍强大之时,我都没办法自保,何况别人啊!
曹操的宽宏大度,可见一斑。
————————
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发一通感慨。
泛泛的来讲,领导者应该有容人之量。但事实上,这是句空话。任何事情都是要讲究度的,容人当然也要分程度,总不能经纪人把自己的老婆都给睡了,还美滋滋的说我们从今以后心连心吧?
就算是曹操,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容的——比如对吕布,心动归心动,最后还是得一刀下去,就地解决。我们在前篇曾经专门分析过曹操为什么非要杀吕布(链接见文末)。当时,刘备所说的吕布的劣迹都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在于,吕布这种大区经理,能力强大但忠诚度太差,不管是自己留着,还是把他给放生了,未来都会造成极大的麻烦。所以曹操只能是杀了他,以绝后患。
如此一对比,你就会发现,曹操这次碰到的骑墙派,和吕布之间是有本质的不同的。
如果你是曹操,那么你收一个人为手下,总是有目的的:或者看中了他的能力,或者看中了他的资源,又或者看中了他的名望。
如吕布,曹操看中的就是能力。但权衡以后,发现不能为我所用,只能除掉。
如张绣,曹操看中的则是资源。在张绣投诚以后,曹操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因此尽管之前有过杀子之恨,曹操也能既往不咎。
再如孔融,曹操看中的就是名望了。孔融是天下名士嘛,养几个在手里,很能撑场面的。
当然,孔融和曹操不对付,甚至于在战前还公开唱反调,在曹操阵营里宣扬袁军必胜的反动理念。
对此,曹操是如何处理呢?没有任何处理。曹操的逻辑是,处理他干什么呢?我只是借助他的名望,又不指望他孔融能帮我镇守一方,对他何必那么高要求?
而官渡之战后,曹操的逻辑也与此相同:在曹操这里,给袁绍写信的大部分人,说白了,都不是曹操自己的心腹。大家的关系,无非是你在我这里领工资,我借助你的某种资源或者能力,仅此而已。
那既然如此,互相对对方就都不要抱有太大的期待。
大家萍水相逢,你发工资我干活,凭什么要求我对你奉献忠诚,和你紧紧绑在一起呢?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看你不行了,我马上找下家,有什么错?更何况,大战之后,安定为先。对这些写信的人穷追猛打,又会生出多少事端!曹操正是看清楚了这个道理,所以才会把这些书信付诸一炬。
说白了,大家就是简单的利益关系而已,谁也不是谁的谁。
那怎么就能说这些写信给袁绍的人,和曹操之间只是简单的利益关系呢?
很简单,从曹操战前的布局就能看得出来:当时,荀彧、曹仁留守许昌,钟繇镇抚关中,亲兵队长则是许褚。到曹操火烧乌巢之时,守营的是曹洪与荀攸等等。重要的人,都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做的;只有不相干的人,才自然无关紧要。如果这几个人想反水,那么曹操根本不可能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天。
——————
人与人相处,冲突或者冒犯总是在所难免的。发生矛盾以后如何去处理,考量的并不是事情的严重程度,而是两人的关系程度。
你的死党什么都好,就是喜欢占小便宜,十次聚餐有九次都是由你买单。对此,你一般是不会介意的。而你能对他如此宽容,基于的是你们的深厚友情。
反之,贵公司群里总有人只抢不发,时间一长,你就不会经常发红包让他抢了,因为他抢得再多,也不觉得你慷慨大方,只会觉得你人傻钱多。为什么?因为你们交情一般。
同样的道理,你买房找你爸要钱,他给了是理所应当,有钱不给你就会伤心欲绝。但找朋友借就不一样了,借给你,你就要感恩戴德;不借呢,也是人之常情,你要因此觉得这人不仗义,那就是你的不是了。
对待别人行为的反馈,永远都要以相互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多大的交情,就说多大的话,而不是坚持你那种虚弱的“与人为善”。对所有人都宽容忍让,只会让人觉得你软弱可欺;但处处锱铢必较,那也活该你没有朋友了。
对于不同的人,你就该有不同的态度。
不能以一劳永逸的客观标准去丈量一切,而是要以主观感受为一切前提。曹操就深知这个道理。他心里明白,自己手下的人是分三六九等的,有的可以推心置腹,有的只是逢场作戏。既然不可能对每一个人都信任有加,引为心腹;那么自然的,也就不会要求每一个人都对自己肝脑涂地,奋不顾身。
这一把火下去,一切就都烧干净了。
这背后的故事,既没有追究的意义,也没有追究的道理。
——————
番外 | 我们的说书时间
壹'
类似的例子,历史中不胜枚举。在这里,我们仅举两例:
/ 首先是管仲和鲍叔牙的交情。
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出钱的时候只出小份,拿钱的时候却要拿大头。对此,鲍叔牙的手下很看不惯,但鲍叔牙却主动解释:他家里太穷,我这是让着他。
生意场上碰到这种情况,一般人都是避之不及的。鲍叔牙又不傻,为什么还要迁就管仲呢?就是因为两人的交情深,所以他才会不在意这种细节。
而如果你碰到的是陌生的合作伙伴,干的却是像管仲一样的事,那么你还是不要以鲍叔牙自诩了。
/ 回到三国,刘备最信任的人是谁?
应该是关羽。
刘备入川后,留守荆州的就是关羽。近来有阴谋论说:吕蒙袭取荆州之时,刘备是因为和关羽有矛盾,所以才见死不救。这种观点,纯粹就是削足适履,为了证明论点而修改证据。请问:如果刘备和关羽有那么大的矛盾,那么刘备为什么要把关羽留在荆州?他就不怕关羽带着人和地投靠曹操吗?
那刘备手下有没有不受信任的闲杂人等呢?
当然有,许靖。
刘备称汉中王时,以许靖为王太傅;称帝后,又以许靖为司徒,可谓极尽尊荣之能事。
许靖是什么人?许靖是许邵的堂兄。当年天下太平,两人同在汝南,一起主持月旦评,品评天下人物,是名士中的名士。后来战乱,许靖很是经历了一番流离颠沛,最后才在益州投靠了刘备。
如此经历,许靖自然不会是刘备的核心班底。很明显,他只是刘备用来撑门面的人物。这从他的任用上就能看得出来:他所任的司徒一职,改名自丞相。但刘备在封许靖为司徒时,又同时设置了丞相职位。官职虽高,但有名无实。
贰
今天以上所有论述,其实都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的:那就是与你产生冲突或者冒犯的人,你们之间不是第一次交往。
那如果是第一次怎么办呢?
在下的答案是:第一次交往,先给对方释放善意,然后看对方的回应。此后,则据此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如果这么描述有点抽象,那我们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这个例子,来自于一位抽烟的朋友的总结:
“我抽烟的时候,如果碰到了另一个抽烟的人,而且年纪比我大,或者地位比我高,那么我就会主动发一支烟给他。下次他要是也给我呢,那我们就是良性互动了。而如果下次他不给,那我也就不会再给了。当然,如果他地位比我低,或者年纪比我小,那我自然是等着他来发给我了。”
世事洞明皆学问呀。
- Review -
文字内容原创
全目内容已归档入
微信公号“喻以流年”
转载请移步公号获取授权
谢绝未经授权转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