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开后诞生的第一个冰激凌民族品牌“新大陆”是如何陨落的?(06)
1994年,随着日产66吨冰激凌产能的投入,北京市场掀起一股冰激凌大战。以和路雪为首,伊利紧随其后,加上原有的美登高、八喜、北冰洋等,纷纷加入战斗。1996年,蒙牛和位于天津的雀巢也加入了这场冰激凌大战。
和路雪为了打赢北京市场,打掉对其威胁最大的新大陆,关掉了在武汉、广州的加工厂,从欧洲紧急抽调全部的流动资金到大陆,大幅度增加了对北京市场的投入。他们在两个方面下了大力气:一是扩建位于亦庄的冰激凌车间,增加产能,增加新品种,开发了一批一元左右的抵挡产品;二是增加冷冻链末端——即售卖冰箱(车)的投入。
“冷冻链”概念的引入给新大陆带来了经营理念的提升。为了抗衡,公司也学“和路雪”的样儿,迅速向市场投入了3000台移动冰激凌售卖冰箱。
于是我们看到1994年夏季。几乎一夜间,北京大街小巷冒出许多白色、红色的冰激凌售卖冰箱。白色的,是和路雪的;红色的,是新大陆的。
在洋人面前,新大陆公司暴露出管理水平低下、人员素质不高、资金不足、经验不足等等诸多问题。
例如,在建设完整冷冻链方面,为了弥补对末端的忽略和不足,公司迅速向银行贷款了1000万元,在天津可耐冰箱厂定制了3000台活动冰箱。单台3000元。实践证明,这批活动冰箱质量不好。例如,冷凝器的散热翅片应该使用铜片,但是厂家采用更加便宜的、散热效果差的铁片。第二年夏季热天,散热效果大幅度下降。加上其它质量问题,造成返修率高达50%以上。由于过了一年的保修期,所以修理费用由公司承担。仅仅维修冰箱,1995年支出达40多万元。一些零售商甚至借口“赔不起换冰箱耽误的工夫”而拒绝销售新大陆产品。
那2个介绍到可耐冰箱厂的中间人,不久就花了2万多元买了一台486计算机。当时的486可是性能最先进的计算机!这个可耐冰箱厂也在其后不到2年的时间彻底倒闭了。
新大陆管理混乱到了什么地步?连管理产品出库的人员也贪污。明明出库1000箱冰激凌,只记800箱。多出的200箱,由司机、出库员、记账员,按照事先商量好的比例分。据新大陆食品公司垮台后散落在各处的销售人员揭发:每个销售人员最低都能赚到10万元/年。管理销售的经理是在新大陆仪器公司开班车的许某某,个子不高,家住海淀区。他的姐姐把持了海淀区的销售渠道,有两辆“东风414”改装的冷藏车跑送货。许超生了一个男孩,口称:不上户口了!不就是罚点款吗?!后来因为他掌管的销售帐目混乱,公司起诉,检察院要找他谈话,害怕,于是狂吃咖啡因,一个星期不睡觉,两只眼睛通红,说话颠三倒四。检察院的人误认为此人神经错乱,放弃了调查。当然,不排除有人做了工作,给检察院个台阶,否则从“许大车"的突破口一打开,涉及的人多了。
之前的例子:1995年,公司办公室主任在石家庄嫖妓被抓,王猛出面领回。就因为公司老总去石家庄时,上上下下均由此人安排,他掌握了不少老总们的龌龊事情,为了堵嘴,公司没有处理,仅仅退回原单位。
为了缓解现金流的危机,从1997年开始,员工的薪金从月中发放,改为月底,继而改为下月初,下月中旬……到了1998年初,索性帐上有钱,就发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