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想要成名发财,还得靠A&R?
提起 AR,多数人可能会想到是: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进行融合的“增强现实”技术(AR)。
但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在现代音乐界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神奇且神秘的职业,读作 A&R,意思是「Artist and Repertoire」的缩写,直译就是「艺人与制作部」。
音乐江湖上有无数例子可以证实——如果你立志从事职业音乐人,想要成名发财,那还得靠音乐界的 A&R 老师们提供技术支持。
为什么我们需要 A&R ?
从现在开始——我们假装自己是一个会写歌,是有原创作品的“音乐人”,并且坚定的认为:要让自己付出的心血(包括学音乐和买设备的投入,以及为了创作歌曲所投入过的所有成本),能获得相应的市场回报。
那明显就不能只局限做一个闷头写歌,上网传歌等评论的卧室音乐人了。
因为在创作完一首歌和一堆歌之后,我们肯定都会面临无数个同样的问题:
是否要正儿八经来一次录音发唱片?
要不要去线下开展实际演出活动?如何扩大自己的听众基础?
如何让自己的音乐能被更多人听见?
甚至还会有这一类的问题:
都说我们的音乐还不错,可为什么演出门票总是卖不动?
写出来的歌总是会被人觉得像谁谁谁,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
一直觉得自己唱流行还不错,但有人告诉我应该转业做 Rapper,我应该相信他而改变自己吗?
我对做乐队或者做职业音乐人的态度非常明确,也会不自觉地想到推广、形象和质感的设计、封面视觉等等,这些能够帮助到我的音乐会被更多人喜欢的东西,我应该怎么去执行呢?
…………
其实,上述烦恼都是可解决的。所谓药到病除,治你烦恼病的这副药,名字正是隐藏在我们现代音乐产业里的幕后高手,江湖人称——A&R老师。
什么是 A&R ?
谁该以什么样子出现在大众面前,才最有可能被接受、被喜爱,并且不轻易被市场淘汰出局?
在流媒体时代之前,唱片工业里最重要的存在,恐怕就是 A&R 了(现在也是)。
根据下面这一页报告内容的这一大坨饼可知,唱片公司每年都会将其全球收入的三分之一(约 58 亿美元)投资于A&R和营销。
- IFPI 2019《全球音乐报告》-
那这个 A&R 老师,究竟是做什么的呢?
前面有说,A&R 是只存在于唱片公司里的一个部门的简称,其存在目的也只有一个:帮助手里带的艺人创造市场价值,最终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赚尽吆喝赚进钱。
而老师们需要做的事情,得先是帮助唱片公司发掘音乐人,形象设定,并且对其进行一系列“正式上岗”前的专业培训。
万事开头难,这是为音乐市场投放一个产品前,非常重要的一环。
- A&R 就像是在规划搭建一座梦想中的繁荣城市 -
当然,形象设定是 A&R 极其重要的工作之一。
音乐人的形象不外乎就是音乐形象和实际的外在形象。
音乐形象包含你的每一首歌风格、听感、专辑封面和歌曲专辑排序,现场灯光VJ舞美等等;
外在形象就是穿衣服和发型了嘛,甚至还会要求到你如何签自己名字。
看到这里,你是否会觉得:这就是经纪人嘛!
而可能也有人感受到了,这还有点像星探,还像是唱片公司里的企划,但又不完全是。
需要注意的是,在唱片工业时代里,每个部门应该做什么,分工非常明确。
【A&R】:
定位产品,挖掘每个人的亮点,然后发扬光大,最后投其所好,奔赴市场;
【经纪人】:
音乐人对外窗口,联系安排各种活,要当助理,可能也要当司机,当保镖,还要帮助带的艺人应对媒体;
【制作人】:
执行音乐的内容;
【企划】:
为音乐规划行销策略。
在一个“音乐产品”诞生前的每个制作环节中, A&R 需要从头贯穿至尾。他们就像搭起音乐人和唱片公司之间的一座桥。
从线上到线下,再相互融合,A&R 和他们带来的价值,在于对资源、市场、趋势,得有足够的认识。
可能也是因为工作内容的相似性高、当下分工复杂重叠的原因,让 A&R 变成了一条可以应对随机环境变化的变色龙,于是一直以来都不尽为人知,并且在已知群众的感知里也体现得十分模糊。
我有时候甚至都会怀疑很多独立音乐厂牌的建立者,会不会有很多人就是从大厂出走的 A&R 老师。
如果自己也想做这个职业,应当需要些什么样的准备呢?
带着疑惑,我在不久前,拜访了某家唱片大厂的两位 A&R ——王海涛老师和王璠老师,我们围绕着 A&R 这个话题摆了会龙门阵。
A&R 是一个有趣的职业吗?
大多数 A&R 老师之所以能被称为老师,因为他们个个都拥有超强的行业综合能力,以及作词写曲的创作能力。
王海涛老师虽秘密藏身在大厂幕后,但他也是一位公开可查的知名词作人:在王菲、梁静茹、许巍、旅行团、李健、李宇春等一线艺人的作品里都有他创作的歌词,这两年比较火的《这世界那么多人》就是王海涛老师填词;
- 王海涛 由受访者供图 -
王璠老师(Justin)本身则是一个写歌能力超强的词曲作者和封面视觉设计,主要领域是华语流行的制作。A&R 企划多年,他觉得这个工作一定会包含“全程统筹完歌曲的制作”,他也会参与到一些词曲创作中。
- 王璠(Justin)由受访者供图 -
关于这个工作,王璠老师把它形容成打游戏:
把每个案子都想象成一个玩游戏打怪升级的过程,如果这个案子我做完,能够让大众或是业内有一些认可的声音,我就会想象自己完成了一个游戏升级的过程。这样带来的体验感和成就感就会很好。
我觉得这个比喻打得很恰当。而这个游戏叫做养成游戏。
那如果我是一个音乐人,A&R 应该如何养成我呢?
王璠老师说:
如果现在你是一个新艺人,那你的音乐产品需要在 A&R 企划上有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
这时候,你会需要到 A&R企划、市场宣传、经纪一起来挖掘出你的迷人特质,包括性格、视觉、音乐人格、嗓音特质等等。然后,你得通过 A&R 企划的 Planning 来转换到音乐作品和视觉/文字/概念上做一体的输出表达。
当然你也不用担心,一切都要你先给出想法,我们会综合你的想法、以及审美判断的思考,来完成适合你的制作方向。
王海涛老师就比较直接:
首先,我要跟你约一场见面聊天,双方得有一定的互相了解。然后,我需要对你的基本盘有一个清楚认知,便于接下来讨论在音乐上的未来规划。
其实,“他人”即“市场”,在这个养成游戏里,你还可以养成游戏里的自己。
从职业音乐人(产品源头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如果发现市场的选择与自己想做的音乐不同,这时候得明白自己手上捏着可以改变的筹码,千万不要纠结自己的歌为什么不被更多更多更多的人喜欢。
我们虽然都在为这个世界创造客观的东西。
但我们是主动的,一点都不被动。
怎样才能胜任 A&R 这个职业?
前面说,A&R 是「Artist and Repertoire」的简称,在网上一搜啥意思,你会发现它连一个既定的中文译名都没有。
听起来是很有趣,但看起来却是非三言两语说得清啊。
引用维基百科对 A&R 的定义,可以将 A&R 的职责归纳为三点:
【寻找人才】(Finding the talent):当伯乐;
【监管录音流程】(Oversee the recording process):做支持者;
【帮助市场营销】(Assisting with marketing promotion):做一个从0到1,从没有到有,让歌手与传播对象产生共鸣的陪伴人。
这么看起来,新人是无法仅凭一腔热情就能做成 A&R 所需要做的事。
如果想做这个职业,直接向唱片公司投简历就可以了吗?我需要为此做些什么准备呢?
王海涛老师对此表示:
投简历之前,要先想想看,假如你作为一名唱片公司的 A&R,你对于这份工作的了解程度、驾驭能力以及个人优势。
王璠老师觉得:
建议先去听,大量的听,然后同时了解流行音乐产业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有了一个初步的素质储备之后,再去寻求机会。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一定会有各个渠道能够了解到音乐产业的各种资讯。
另外,请一直保持自己基本的耐心、细心认真,有良好的音乐和视觉审美。
然后才考虑入行。
渠道上,简历投递到音乐公司是一个方式,也可以从音乐产业的相关公司不同岗位入手。除了唱片公司,还有一些音乐工作室、录音室、音乐相关的经纪公司、音乐平台,都是可以寻求发展的渠道。
说到这个,王璠老师的入行契机也比较类似,他从小学习古典乐器,也很喜欢流行音乐。研三的时候去北京实习,看到唱片公司招实习生,就去应征了,刚好就获得了学习入行的机会,然后就一直耕耘到了今天。
那做这行,让你感到最累的事情是什么呢?我问两位王老师。
王璠老师说:
我的工作需要包含歌曲制作和视觉企划的所有流程,虽然有非常开心愉悦的创作层面,但繁冗复杂的细节执行也是必然:包括需要考虑到艺人情绪、合作方的想法、时间进度和预算把控上的难题。这些琐碎是最消耗精力的部分,所以一定要有责任心、强大的意志力、以及良好的执行力,辅以专业技能去完成它。
王海涛老师则是感慨道:最累的事情,还是矫正艺人不适宜的观念与想法。
其实还有一个事可以用来反映这个工作的不容易:定调(KEY)和定速度的工作有时 A&R 也得辅助负责,因为你也知道,低半个调和高半个调、以及速度的差异,音乐显现出的形态和气质感受都是完全不同的。
曾经看过一个对徐佳莹的 A&R 葛大为的访谈,说徐佳莹在做专辑《心理学》之前非常焦虑,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始终下不了手确认不了作品的方向。于是她就咨询葛大为,葛老师就告诉她:
就算未来不认同,但这就是现在的你,你从生命中反映出来什么,就是什么。
葛老师对此表示 A&R 也像是心理按摩师, 要跟自己带的艺人随时保持聊天谈心,倾听烦恼然后给出建议,并且不要告诉艺人该做什么,而是要多问问对方想变成怎样的人。
为什么很多 A&R 都会写歌词?
前面我们也看到了,作为主导音乐产品诞生的人,具备文字与音乐上的高度敏感,对 A&R 来说有多么重要。
对文字的敏感和把握非常重要,因为要用来判断歌词方向是否正确,用字分段、遣词造句、发音与语气是否都符合张嘴巴那个人的视觉形象和音乐的整体听感形象。
虽然音乐种类甚多,但大众普遍更喜欢有人唱的歌。
李宗盛有说:唱歌是说话的延伸,语气非常重要。一个人在唱什么歌,就代表他会讲什么样的话,找到适合自己的音乐是一件非常细致的事情。
客观来说,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一定是在中文语境的居多。中文属于高语境文化,英语系语言的使用方式较为直白,而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更偏向含蓄和迂回,面部表情、声调、话中有话的暗示,都是沟通时重要的判断依据。
只是华语乐坛都被大家吊打十年了,中文歌词近些年的平均创作水平实在是惨不忍睹,华语音乐但凡要包含歌词的歌,题材都很难有突破,如果音乐类型不广泛、歌词也没有较大的共鸣度,就很难让大众记住。
还是太保守,但也不得不保守。现在大部分用中文写歌词的人,都会潜意识避开社会议题,一窝一窝地跑去写情歌,又安全又没有压力。
另外一个原因,大家其实还一直以来都习惯将歌词表达出来的道德观投射在歌手身上,所以主流市场你就看不到从“坏人”角度写的歌。
你看,电影都有反派,音乐里却只允许存在有道德制高点的“好人”。
总之,我想最好的 A&R 其实就是艺人本身。他一定能诚实知道自己的感受,并且对歌曲诚实。只有诚实的音乐才会在流逝的时间里留下来。
至于歌词创作,我很喜欢王海涛老师的一句话:
“写有诗意的但不粉饰这个世界阴暗面的歌词,让它有血有肉,有呼吸,有魂。”
有哪些因为 A&R 而获得成功的案例?
聊了很多,我想我们对 A&R 已经有了清晰的印象。那么,江湖上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呢?
从时间的距离角度,近一点的:
华语流行有一个叫 S.H.E 的国民偶像女团,出道二十余年,三人关系稳固和睦,人气也一直不低,还成功地将自己“养成”出了四个艺人品牌——S.H.E、任家萱、田馥甄、陈嘉桦。
- S.H.E 相隔十年的对比 -
很多听过她们歌曲的朋友都在作词栏看到过这个名字:施人诚。
没错,施老师当时不仅是 S.H.E 音乐的填词人,也是她们的 A&R 老师。如今掌舵华研国际音乐,负责管理旗下艺人的发片、经纪、企划宣传和商业演出工作,同时负责全公司专辑歌词的统筹工作。
所以,当你有一天忽然感到为什么林宥嘉可以如此的迷幻性冷淡风并且在各方面都毫无破绽。这一切,就不得不感叹施人诚老师的 A&R 能力了。
同样是三个女生的唱跳组合,从地理的位置角度,再说个近的:
BABYMETAL。
关于这个组合,国内外一直都是褒贬不一,而且这种“偶像+金属乐”的音乐风格实在是难以形容,有人说是可爱金属,有人说你这不对,应该叫跳舞重金属。
不过有讨论代表人气高,她们的人气确实在全球范围都十分高。
- 《UK Kerrang!》杂志 2020.3月刊 -
这三位女生如今在欧美、日本的演出还一票难求,周边卖到爆,人气一直随年高涨。但最初,她们是被公司往偶像团体方向打造出道的。
结果毫无市场反应,可以说非常不成功。
但她们的经纪人是个金属党,私心觉得“偶像”和“金属乐”这两个元素是可以结合的,于是就“破罐子破摔”吧,没多久就有了一系列摇滚乐队乐手如:大村孝佳(C4乐队)、小林信一(地狱四重奏 / 《地狱训练》教材作者)、紫炼(妖精帝国乐队)、青山英树(EVER+LAST乐队)、藤冈干大(R.I.P)等乐器妖人们,从台前走向幕后,陆陆续续加入了这个组合计划。
- “BABY+METAL”2016 全美巡演三藩站后台 -
BABYMETAL 就这么诞生了。
主流市场当时(2010)表示不好看这种组合,但没想到(可能在经纪人的意料之中)在摇滚界里成功了,特别是在诞生了摇滚乐和金属乐的欧美国家。
- 深得一帮摇滚老头子们喜爱 -
- 还是金锤奖2022年度封面人物 -
你猜,当一个激流老炮听到和看到 BABYMETAL 和 Metallica 在一起时,他会是怎样的心理反应?你比方说像下面这样的场景:
- BABYMETAL 与 Metallica -
我猜不到,反正我只知道,她们最开始是在油管上火起来的,而且三位姑娘背后乐手的水平——实在是太高了……
可以说,BABYMETAL 成功在流媒体时代,实体唱片的全球环境也正好在她们出道的 2010 年左右,开始在进行转型变革,这样就反而给 BABYMETAL 等等“非主流艺人”带来了成功机会,并让非主流变为市场主流。
如果环境没有变化,BABYMETAL 很可能还是不会成功,会被主流市场认为是“非主流怪人”。
想想 20 多年前,那个被主流媒体称为的“非主流怪人”,最后就真的将自己非主流的歌变成了后来华语流行乐的主流风向标。没错,我说的就是周杰伦。那个有着扎实古典音乐底蕴的男人。
从非主流变成主流的 A&R 案例有很多,有唱片公司经纪人来参与的如:猫王、The Beatles、Nirvana 等;有艺术家来参与的,最著名的必定是那根黄色大香蕉,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与地下丝绒乐队(the Velvet Underground):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1967)-
德国女歌手 Nico 是安迪·沃霍尔说服乐队成员后,硬加入到乐队中的;乐队的一系列商业运营,包括专辑封面,也是来自安迪·沃霍尔的设计。
可以说,音乐市场如果没有了 A&R 老师们的能力,没有商业行为,非主流的摇滚乐队们想要被主流所知的困难度就极大,你我可能到今天都听不到上面这一串乐队的歌,更别说谁是谁了。
不过,这些东西,如果交给那些非主流的怪批乐队自己来做的话,最终结果只能是自己把自己玩死。
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并不是每个乐队都有像 YOSHIKI 那种钢琴双踩和赚钱玩得飞起的商业奇才。
可是呢, 现在是新时代嘛,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习惯、传播载体都起了变化。你看现在很多霸屏的网红们,可能其背后也没有人来运营操作,但这不代表网红本人没有具备 A&R 的思维嘛。
音乐这边最好的例子就是,各种各样的“独立”原创音乐在各自的分众市场里获得价值,和传统唱片大厂签约已经不再是当下走红的唯一途径。
所以,如果有人觉得自己行业综合能力和自身素质比较强,其实是可以自己尝试做一个野生 A&R 的,自由的环境,自己找活接活,在分众市场里服务好更多的听众、观众和音乐人。
打铁还须自身硬,绣花得要手绵巧,A&R 说穿了就是这个游戏里的一个辅助,辅助别人找到自己的价值,辅助他找到自己的定位,并永远不去改变他的本质。
在我和乐手、乐队、音乐人以及业内同行们的多年交流中,时常会感受到我们国家看起蓬勃的现代音乐其实有些状态疲惫和迷乱,很多人在这里面也找不到成就感。
不过,我想我和很多人都一样,都不是因为觉得做音乐会更有前途才做的音乐。如果写出来的歌放在网上没有评论于是就不再写歌,那就真的再不用写歌了。反正人一辈子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不过我也会有所期待,期待所有留下来的人,都是热爱音乐,每一天的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的人。
至于做 A&R 这一行赚不赚钱,我看着王海涛和王璠两位老师,觉得他们的气色和精神状态都非常好。
我想我得到了答案。
而如果你想做职业音乐人,问我 A&R 老师在哪里可以找到?
我只能说:
兄弟,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