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当然未必能全部代替纸质书,但是电子书的优点非常明显
【本文来自《书店向哪里去》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电子书当然未必能全部代替纸质书,但是电子书的优点非常明显。抛开版权之类的说法,单纯从使用便利性出发。平时阅读的书籍种类是学科类的专业期刊和部分文学类书籍。专业期刊,我在文石13寸的那款阅读器上看,大小和A4是一样的,也能做笔记。长时间阅读对视力的影响,墨水屏和纸质书之间看不出区别。唯一可能的缺点是墨水屏还是偏重偏厚,特别是和十几页的学科期刊文献比,但和几百页的纸质书比,优点就出来了。
至于说什么“进度条”和阅读便利性之间的关系,那明显是墨水屏中的软件功能来得方便,想找之前看过的哪部分内容,软件里用查询就行;再比如一些生僻字或不认识的英语单词,直接联网查,如果觉得网上的资料不准确,手机app里还有朗文这些相对比较专业的词典,况且对于有一定学习能力的人来说,网上资料还可以交叉对比。部分电子书使用不方便,主要原因还是在万恶的版权保护(版权当然应该保护,但部分软件上的功能受限,本质还是源于版权保护或是软件开发厂商出于开发成本考虑,而对使用功能进行了阉割,比如PDF上那个拙劣的编辑功能,技术上做到对Unicode编码的字体一视同仁、能所见即所得,没那么难吧)。手头上还有两块kindle pw,一块华为墨水屏,如果都能在技术上实现类似鸿蒙的流转功能,电子书在阅读的便利性上比纸质书就强大得更多。
至于说彩图,除了从已有的印刷图片变成电子彩图,可能还算个弊端(部分原因还是版权保护和技术受限,高分扫描仪出来的分辨率,对大部分人来说完全够用了,十几年前首博的工作人员介绍用于文物保护的扫描仪,就可以3D扫了,生成的图像可以3D旋转放大,去首博看文物都不见得有这么好的体验)。目前市面上¥3000以上的显示屏的显示效果基本算不错了,再贵一点显示效果更佳,电子图除了可以近乎无限放大,存档也很方便,加上现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做到在普通电脑上对图片内部分信息进行识别,归档查询的便利性,纸质图片更比不上。
说到底,书店是否应该存在,主要是两点原因:使用价值和市场原因。使用价值上,对我来说电子书整体上不劣于纸质书,那我为什么还要去书店得到书的使用价值?市场原因,就不是我这样看书的人所能决定的,至少我不希望书店能活下去的唯一因素是书籍的售价。小众书,大几百的我也会买,比如这套(不过这书商务搞得太恶心了,把以前自己出过的书又影印了一遍,看起来和盗版书一样)。但比如像叶嘉莹的这套书,我就更喜欢电子版,买套纸质的无非就当作收藏了。
说到底,书店给阅读者能提供什么,才是书店是否能活下去的原因,而不能守残抱缺。心中无码,自然无码。手中有书,自然处处是书店,你管我手里的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呢?
就像晨大之前不是发过套图,里面有张阿佳妮在河边看书的照片,如果把她手上的书P成电子阅读器,也是毫无违和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