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阔斧斩万绪 绿色枷锁焕新颜
很多老小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如今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加,老旧小区停车位有限,停车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缓解小区停车难,已是一个涉及面广、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一、背景
(一)车辆增长过快导致车位紧缺。由于老小区初始设计的标准化和科学性,很难保证完全符合标准,且建设初期停车位刚性需求不强,未预见到现今的大量停车需求,后期机动车增长的速度远超于初期规划。
(二)车辆无序停放造成安全隐患。因为机动车数量远超实际车位数,造成个别车主将车辆见缝插针、乱停乱放,严重影响小区居民出行。甚至将机动车停放于进出通道上,原本的消防通道被堵塞,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停车制度不完善引发居民不满。虽然增加停车位的提案符合居民的诉求,但部分居民仍存在异议,且客观上受到规划容积率、绿化面积等规定的束缚,要具体实施存在一定难度。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破解难题办实事。引领社区项目,切实为群众办实事,破解难题。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工作重心下沉,紧贴居民所思所想所盼,帮助大家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为保障道路畅通有序,努力解决居民停车难这一“烦心事”。居民区党组织引领,居委会联同物业及只能部门通过“红色议事厅”平台共商共议,拟定了社区微更新意见征询单,并发动社区党员、“第二梯队”等对涉及到的两栋高层居民进行征询,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解决,确保为民实事项目落地落实。
(二)群策群议,协商自治听民声。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居民区党总支通过召开“红色议事厅”和“居民代表会议”,说明此次功能转换存在的问题和改建的意义,并就建设方案征求居民意见,共同寻找解决途径,广泛听取群众建议。社区汇聚民情民意,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为了确保业主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居民区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由一个党员与一位楼组长和一名社工共同组成一支队伍,大家分楼层、分户,互相包干,把工作做的透明化公开化,把工作落实的更加铿锵有力。
(三)实事求是,科学规划立方案。根据多方征求意见,居民区确定对绿化带进行功能性调整,改建为植草砖停车位,将部分绿化移栽,这样既解决了环境脏乱、又解决了居民停车难问题。同时,对于停车位后续管理问题,居民区党组织将带领“三驾马车”以居民自治的方式开展商讨,最终确定具体的管理细则,对停车位进行规范化管理。在社区推进改造配套时,也将增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问题纳入考虑范畴,最大程度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三、工作成效
社区治理实践彰显出一幅“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的活力画卷。一是“软硬兼施、内外兼修”的治理策略,社区空间改造和功能转换是老小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也激活了社区居民参与治理的热情,大家事大家议更能展现社区治理的务实。二是“多元参与、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更显彰显精细化、智能化、科学化,各项社区治理机制在党建引领下也更加完善,更能贴合社区实际。三是“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居民区绿化改为停车位也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居民需求,都是为了最好的服务群众。
四、经验探讨
社区微更新增设停车位是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基层党组织“如何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这一问题的深层思考。一是党组织要引领治理议题,最大程度凸显公共性和人民性,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确保治理方向不偏离;二是党组织要引领治理资源,最大程度拓展和丰富“朋友圈”,确保基层党组织拥有实现高质量治理的资源保障;三是党组织要引领治理力量,确保基层党组织最大程度凝聚“第二梯队”等社区多元力量,夯实治理的组织基础;四是党组织要引领治理行动,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持续增强治理效能。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居民区将继续推深实民生实事项目,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持续加码民生的“微幸福”。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做到真正用心服务社区居民,为居民打造宜居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