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文坛三杰”的一个比一个能煽情

【本文来自《网上煽情的东北“下岗潮”故事中,主角多数是当年的大小集体员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法蚀傅
  • 下岗是一次对工人阶级的不公平待遇。但是你们发现没有,整个文化界对下岗这件事很不感冒,伤痕文学也没弄出什么像样的作品。似乎特别能理解下岗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为什么? 因为新中国有那么一个时期,工人阶级踩到知识分子头上了。东林党一直是怀恨在心的。

“东北文坛三杰”的一个比一个能煽情,“聋哑时代”就是代表作,“丧文化”无出其右,感觉全国人民都亏欠他们。

八十年代中后期,商品经济涌现,供销系统人员自己主动下岗,做个体发财啊。

九二年是分水岭,不少国企出现亏损,开始大规模下岗。咱父母兄弟加嫂子,全是国营干部和工人,六人就剩一个。

其实,下岗也没啥了不起。咱父母提前内退,按工龄算领八成退休金。兄弟及嫂子,一个到广东打工,一个学开车给人跑运输,嫂子去卖菜,钱还多了,就是身体累了,真没啥了不起。

心态积极、愿吃苦的下岗工人,大多去沿海打工,算给家里一个交待。没本事脾气大的,撞破头各种不如意,一家老小从此在灰、黑地带游走,混混噩噩过一生。

不过大、小集体可是真玩完了,本来就是爬在国企身上喝汤渣。

网上嚷嚷、搞伤痕闹反思的大多是东北那边的。他们下岗就下岗,兴冲冲跑到沿海打工,却不受欢迎。这些人脾气大,不愿意被人管,喝酒吹牛闹事,还特会欺负人,一身吃惯皇粮的牛气。技术好也没用,资本家更喜欢能吃苦受气的民工,这些人打道回府发邪火,又把负能量传递给下一代。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