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搞黄”了蒙古?

作者 | 小鱼&虫二&小飙

来源 | 视觉志

这几天,大风沙尘从蒙古国滚滚而来,让我国北方地区苦不堪言。

朋友圈充斥着漫天黄色空气,《银翼杀手》再次被转发,故宫角楼、央视大楼成了玩梗景点……

500

500

据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通报,影响北京的沙尘天气已有五次。

人们身处城市之间,连呼吸都是撒哈拉的味道。

目前,沙尘随着气流向南方移动,能见度大大降低,不仅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也影响着公路、铁道、交通安全。

这场沙尘暴还没吹完。

今天小视就来聊聊,蒙古国吹来的黄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500

500

确切地说,此次沙尘天气,源于蒙古国南部。

蒙古位于亚洲中部,被中国和俄罗斯包围,我国自然而言就成了沙尘暴“出口”的主要承接商。

每年春冬之季,蒙古国的黄沙盖天,都是我国的肘腋之患。

呼啸的沙风,就像《西游记》里黄风怪的“三昧神风”,连孙悟空和天庭的神仙都能被吹懵。

据中央气象台报道,这次的沙尘天气,影响范围不断扩展至华北、东北及黄淮等地区。

大部地区为扬沙或浮尘天气,内蒙古中西部有沙尘暴。

500

500

沙尘贯穿了我国的十几个省市,带来了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

空气中大量漂浮的颗粒物,有害气体、花粉、病毒和细菌也容易吸附在这些颗粒物上。

打工人到了家一身黄土不说,如果出门不戴口罩,这些颗粒物还会被吸入口腔鼻腔,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500

500

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专家高晶,解析了今年沙尘暴的主要成因。

随着今年西伯利亚高压阶段性增强,亚洲中纬度环流经向度加大,蒙古气旋强度偏强和冷空气活动较多。

加之植被尚未返青,裸露的沙源地地表条件,配合强烈的大风卷起沙尘,就出现了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

蒙古国的黄沙,千百年来也难有解决办法。

地广人稀的蒙古国,有着“蓝天之国”的称号,但其实,蒙古国气候恶劣、黄沙漫天,并不太适合人类生存。

蒙古90%以上领土面积被荒漠和山地覆盖,最大的沙漠名字就叫“戈壁沙漠”,就连“戈壁”这个词都源自于蒙古语。

500

500

而沙尘暴的形成主要受到三要素的影响——沙源,不稳定的大气环流和强风。

这三者同时具备的条件下,沙尘就会从地面被卷起,随着风力的巨大作用,沙尘所到之处空气就会变得一片浑浊,能见度迅速下降。

大气环流持续作用下,就会把沙子源源不断地带到更远的地方。

这样的日子,我国北方的人们每年春季基本都得遇到那么一两次,就更别说蒙古国境内的当地人了。

但年年都刮的沙尘暴,其实也有着更多其他层面的原因。


500

蒙古国之所以成了最大的沙尘输出国,有天灾也有人祸。

作为一个建立在荒漠草原上的国家,蒙古国的自然环境本身就非常脆弱。然而过度放牧和开采,让整个环境雪上加霜。

蒙古国是一个牛羊比人多的国家。1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300多万,牛羊等牲畜6700多万。畜牧业是蒙古的支柱产业。也是牧民们重要乃至唯一的收入来源。

500

500

斑驳的大地上,成群的牛羊无休止地啃嚼着并不丰茂的牧草,这是蒙古国内最常见的景象。

其实千百年来,蒙古高原上一直生活着牧民,他们放牛放羊,以此为生,但草原并没有被啃秃,为什么现在不行了?

在近代以前,草原民族都有着“逐水草而居”的习俗,这样客观上给了草原休养生息的机会。

时间到了社会主义国家时期,蒙古学习苏联的集体制度。牧民们从此不再迁徙,草原被划分成一块块牧场,牧民被固定在某一块“小区”放牧,放牧方式的改变,增加了草原荒漠化的风险。但是当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比如规定每家的牲畜数量不能超过75只。所以相对来说,当时的草场还没有遭到大规模破坏。

500

500

随着苏联解体,财产私有化,牲畜完全归牧民私有,羊是自己的,草是国家的,牧民们也有了一种不吃白不吃的心态,开始大规模地繁殖牲畜。

刚推行私有化的1990年,蒙古国全国牲畜总数有2590万头,到了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牲畜数量已经达到6710万头。

草原承载不了如此多的牲畜,被啃食后草地来不及恢复,迅速荒漠化。牛羊过境寸草不生。

荒漠化又带来草料短缺和严重的沙尘暴,牛羊大批死去。

500

500

牧民们只能养更多牛羊,用数量拼几率,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仅仅出现在畜牧业。蒙古国的第二大产业采矿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蒙古国坐拥80多种矿产,现已探明的有铜、钼、金、银、铀、铅、锌、稀土、铁、煤、石油等。其中额尔登特铜钼矿已列入世界十大铜钼矿之一,居亚洲之首。蒙古国地下的煤炭也占世界已知的煤炭储量的十分之一。

如此丰富的资源,让采矿业的狂潮席卷整个国家。

500

500

但是蒙古国的基础建设和技术水平,却很难支撑起科学合理的开采。

当地的矿场都采取露天开采方式。一方面废气、烟尘严重污染空气,另一方面乱采乱挖破坏了大片的森林草地甚至水源。

在20世纪后期,蒙古国因为过度开采金矿,使得戈壁地区五大湖泊之一的乌兰湖干涸。

500

500

奥尤陶勒盖金铜矿

一个严重依赖资源的国家,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势必会造成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的状况。

而承担后果的却不仅仅是蒙古一个国家。


500

在《乌兰巴托的夜》里,有风吹柳摇,也有夜星点缀。

可击碎粉饰,曾经的金戈铁马,曾经的羊肥草沃,早就随着黄沙散去了。

取而代之的是这沙起之地,日日上演着的比痛苦更痛苦的现实。

蒙古,这个内陆第二大国,走到今天这步田地,实在让人唏嘘。

500

500

作为贫富差距极大的国度,“天上”是有钱人的灯红酒绿、夜夜笙歌,“地下”才是大多数老百姓正面临着的居无定所、食不果腹。

乌兰巴托的工作机会少得可怜,老百姓只能靠着垃圾场的残羹旧袄生活。

500

500

无以为生,更无以为家。

稍有条件的人尚能住在破旧的板房里,但在蒙古的街头更常见的是一种暗无天日的“水道房”。

500

500

尽管枕边就是一窝又一窝的蟑螂老鼠,散不开的恶臭翻滚涌动在幽暗逼仄的空间,横生的跳蚤侵蚀人裸露的每一寸肌肤。

可这些难以忍受的苦楚,在生存面前都变得微乎其微了:

蒙古本就没有干净的饮用水,可供饮用的只有老天赐雨。

可雨水偏偏稀缺,这从“天井”淌下的肮脏雨水,反而成了他们储水备水绝妙的“机缘”。

500

500

不仅如此,在水道房里,风沙骤起也不怕,天寒风彻也不怕。

这密不透风的地下供暖管道,就是抵御动辄零下二十度寒冬的避难所。

500

500

这些人当然知道坐吃山空不是办法,也不是没想过用手去创造条件改变生活,可是他们又能做什么?

住在这里的人,不是被迫失去工作,就是被家里视为全部支撑的羊群冻死在寒冬中。

他们根本没有能力站起来,也深知站起来还是会被这窘迫的日子打趴。

500

500

以畜牧业为支柱的蒙古,牛和羊就是他们从小最亲密的陪伴,也是生活的唯一希望。

可蒙古实在是太冷了,牛羊被冻死是极常有的事儿。也许只是一场风暴,家里的羊就一头不剩了。

500

500

人命有时候,是比那牛羊还贱的。

为了不让牛羊受冻,只能与牛羊共住,一瓢水一瓢水地供着。

500

500

这就是最真实的蒙古。

历史和环境赋予他们苦难的生活,生活的现状又让他们无力革新。

治沙对他们来说,不亚于天方夜谭。

可怕的是,疤痕分明已经袒露在那贫瘠土地上了,他们仍旧还只知道索取。

赖以生存的,就能肆意妄为吗?

自以为绵延不绝的馈赠,真的就取之不竭吗?

饿殍遍地换不来老天的怜悯,连年无度开垦的恶果终归只能自己咽下。

500

500

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而生态环境始终是人类要共同面临的难题。

早在多年以前,中科院的研究团队就去到蒙古国传授治沙经验。不仅有效固定了示范区内流动、半流动的沙丘,草本植物也有了显著增多。

或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究其根本还是要靠自身。

窗外狂风依旧呼啸,黄沙笼盖着天野。

祈祷明天是个蓝天,难道真的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吗?

500

500

监制:视觉志

编辑:小鱼&小飙&虫二

微博:视觉志

点击「视觉志」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