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年博士生毕业生数量及增长趋势
【本文来自《硕博研究生毕业人数“首超”本科生,之后呢?》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博士永远是稀有动物,无论在任何国家。即使在中国,大约1600人中才一个博士。若除去大学和政府,才十万分之一。
我国博士总人口:总培养人数约一百万,以平均寿命80岁,约存90万左右。
博士生招生数从1978年的18人发展到2022年超过13万人。
截至2007年,我国累计被授予博士学位者达24万人、硕士学位180万人。
2008年后,博士毕业生有大的跃升,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官方数据统计可知,2008年至2019年共有博士毕业生64.03万人。
2020年被被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61317人;2021年,为72019人;2022为66176人。
博士出成果的最佳年龄是:
科研的最佳时间其实就是博士期间 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你不需要担心科研基金(导师会给); 不需要担心研究的目标和问题(导师会考虑) ; 不需要担心没有论文(导师会指导你); 不需要担心学术圈里的政治问题(导师会保护你);有着大把大把的时间去尝试新的东西, 去学习你喜欢的方向 ……所以 有一个好导师真是在科研路上成功的关键之一啊!
另外 过多的经验有时候在科研上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因为新人往往对问题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说不定可以将问题最终解决掉,所以我觉得其实科研最佳年龄是你有人带的时候,通常是在博士或博士后期间。
当然,每个人每个学科的情况都不一样。有20多岁就声名鹊起,不过在数学界太拼天赋了,肯定是“出名”要趁早,大器晚成那是没有的。到了30岁已经可以开始阶段性总结了,毕竟菲尔兹奖只发给40岁以下呢。而且菲尔兹奖4年一次,如果到30岁还没拿得出手的成果肯定没戏了。别说张益唐,他是运气不好,人家博士期间就雄心勃勃的打算搞雅戈比猜想,几乎搞定了。
统计届差不多,不过没那么拼天赋,很大比例是在用功和眼界。博士期间压力最小,也最自由,大把的时间可以胡思乱想。几乎所有留在学术圈的人都有个“小本子”,记录着他们的idea,往往博士毕业后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研究路都大概有个规划了。
学术界和体育界有类似的地方,随着年龄增大,都是体力换境界。年轻时候精力旺,可以啃硬骨头,年纪大了就要对这个学科有更深的理解,看问题站的角度就更高了。那些60+的大牛之所以是大牛,并不是因为他们还能搞复杂的理论或者证明,而是因为他们都在做这个学科里最本质最哲学的问题,引领着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