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就医生这个职位,如果能被AI替代,对社会绝对是个大好事?

【本文来自《AI 会不会取代医生?》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对于可见的未来。

一切在固定场景下(不需要到处移动),工作的性质是非体力线性劳动,生成非实物的产品与服务的岗位,都会被AI取代。

比如内科,影像科医生。工作在一个固定场景(诊室办公桌),非体力线性劳动(患者提供病情,依靠的是知识,经验,判断力进行服务,不会出现突发情况),生成非实物产品与服务(提供有关病症的诊治),被取代几乎是一定的。

但手术大夫就很难被取代,虽然工作也是一个固定场景(手术台)。但其工作是半脑力,半体力工作,而且非线性,总有各种突发情况需要处理,更类似于修理工。

但在不可见的未来,比如十年之后。

一方面AI程序一定会大规模的进一步进化,精细化。达到可以处理非线性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方面实物的机械机器人会大面积普及,类似于今天的汽车。那个时候一切工作都会被取代了。

事实上单就医生这个职位而言,如果能被AI替代,对社会绝对是个大好事。

工业化以来,一切产品的生产方式都由农业时代的包办式,转变为流程化标准化,工业产品是这样,人才培养也是这样。所以才带来生产力的大爆发。

而医生,则是工业时代屈指可数的人才培养方式依然停留在农业时代的岗位。一位医生从医学院毕业之后进入一家大医院,还要经过多年的为老师打杂,历练,才能一步步独立行医,内科还好一些,要上手术台怎么也得8到10年以后了,完全还是农业社会的学徒制。

之所以是这种培养方式,原因在于人的健康太重要了,社会不允许水平达不到一定高度的医生独立看病。这虽然保障了医疗水平,但也大幅提高了优秀医生的培养门槛。另一方面,学徒制的培养方式,对师父的能力要求极高,不同水平的师父带出的徒弟水平天差地远,这就导致好的医院师父水平高,徒弟水平高,医院整体水平越来越高,差的医院越来越差。

结果就是虽然全国医院无数,但北京上海的大医院常年接待全国患者,人满为患。原因在于医生虽多,但某个病达到极高水平的医生,全国就那么多,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的某个医院。

这直接导致了看病难,不是中国这样,全世界都是如此。欧美医院需要预约,看一个病动不动几个月半年以后,导致小病变大屡见不鲜。根本原因就在于优秀的医生难以依靠工业化标准化的方式大规模培养。

但AI就不是了,通过机器学习训练出一个高水平的诊疗机器人。关键的是程序可以无成本复制,之前社会花费无数时间金钱成本才可以培养出的一个顶级医生,可以零成本轻易复制。

看病难的问题可能就真的解决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