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究竟种树还是种草比较好?这是科学界一直在争论的问题

【本文来自《治沙是这样治的?我劝大家多读点书,不要上了小作文的当》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沙漠里到底要种树还是种草?

沙漠究竟种树还是种草比较好?这是科学界一直在争论的问题!主流观念一般认为沙漠种草较好,他们通常认为沙漠缺水,种树会大量蒸腾,沙漠更容易缺水!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即使沙漠也不缺水汽!我在乌兰布和沙漠里测量了大量的数据。在白天即使距离很近(隔着一块不大石碑),二个仪器同时测量(一个测阴面,一个测阳面)测的数据也相差很大,10月17日大概16:41左右测的数据:测得阴面相对湿度是32(温度9),而阳面湿度是5(温度19),而在早上3:36测的湿度48(温度零下5),早上7:33测的湿度55(温度零下6),而在晚上23:19测的湿度是66(温度7)。我们可以看到沙漠里湿度也不是很低的,只有在裸露地表阳光下,温度升高,湿度才会变得非常低(湿度为5),而在背阳处(阴面)湿度也不是很低(湿度为32),湿度达到30以上就有可能形成降雨(只要有凝结核),因为6m除以3,也能达到2m,而2m也容易大于饱和质量M而形成降雨。从测量数据我们知道,裸露的地表很容易在阳光下温度升高而导致湿度降低,从而导致沙漠更干旱!所以裸露的地表是不行的,必须要种植绿色植物才能改变沙漠的地表!

那么种草行不行呢?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其实植被破坏有一个顺序,一旦森林被破坏,只要有水那就会生成灌木,如果灌木被破坏,只要有水那就会生成草被。而草被是最可怕的,因为一旦没有水,草被的必然结果就是沙尘!这个最明显的就是黄河流域。黄河最早并不叫黄河,很早的黄河流域也是原始森林密布的,《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描写的就是春秋战国时魏国黄河一带的砍伐原始森林中的檀木的情况,那时的河流清的都可以看到河底!经过周朝,秦朝,汉朝直到唐朝几个朝代的砍伐,黄河流域的原始森林切底被破坏了!要不是长江流域的原始森林,黄河流域早就变黄了,长江流域给黄河流域输送了大量的水汽,黄河流域虽然森林被砍没了,还会长出灌木,实在不行,还有草被覆盖在泥土上,黄河还没有大量变黄!就是在唐朝黄河也是叫长河的,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里的长河指的就是黄河。黄河真正开始变黄的是从宋朝开始,大量人口的南迁,长江流域原始森林开始大量被砍伐,特别有了金属工具,破坏的速度比过去快速多了。李白的“二岸猿声啼不住”,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猿声和雪山都是有原始森林的象征,唐朝的长江流域原始森林还是很好的啊!宋朝南迁的大量人口吃(砍森林空地种粮食)住(住房建筑和家具)行(车马和兵器)烧(烧火煮饭以及取暖),长江流域森林开始被大量砍伐,替代森林的灌木很难输送大量的水汽了,大量水汽被阻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大量的灌木和草被开始出现死亡而露出黄土和荒漠,一旦暴雨来了,黄土和水而去,长河终于在宋朝开始变成了真正的黄河,洪水也接叠而来,开封成了水淹城!

所以沙漠种草起不到长期固沙的作用!因为一旦没有水,灌木和草很容易死掉,沙化又开始出现!所以沙漠恢复成草原成本是相当的高,而且起不了很长时间的作用,甚至年年种草年年死,固沙需要年年投入,而荒漠化不断扩大,出现一个死循环的死结!

而沙漠种树却完全不同,一旦树成活了,只要人类不破坏,树有办法从空中吸收水汽,特别是通过释放的大量凝结核来凝结空中的水汽,因为空中并不缺水汽!一旦凝结多余的水就会顺着树叶树干到树地下,地下一旦有水,就会大量自己长出灌木和草,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这样沙漠就会切底被压制住。易解放女士的科尔沁库伦段沙漠恢复成绿洲,这次在乌兰布和沙漠小马妹妹张家的一万多亩沙地(从82年开始植树)恢复成绿洲都是成功的案例!https://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6954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