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连买个匡威基础款都要摇号配货了?
来源:公众号“识装”
讲真,如果是昨天看到这张照片的话,我大概率要将其当做一个不甚高明的愚人节玩笑。
今天早晨,微博上大大小小有关球鞋的账号都转发了这张山东济宁某购物商场贴出的匡威黑色高帮球鞋的发售通知,其中有几条让人匪夷所思的注意事项:
例如,要求要带身份证实名制登记;
例如,要在现场摇号购买,因为数量有限,所以不是排队了就能买到球鞋;
看到这里还算是能够理解,毕竟很多搞饥饿营销的品牌都有类似的规定。
然而看到标红的那一行字的时候,我还是瞬间懵逼了,注意事项第三条写着:
请穿着Converse鞋款和服装(二者同时具备)到店,不要穿着除匡威以外的运动品牌!
后面还在括号里加了一句:请尊重品牌,谢谢!
如果不是海报里清楚地写了活动的时间地点,看着“请尊重品牌”这几个大字,我简直要生出这不是去买一双球鞋,而是要去参加匡威在某时装周大秀的错觉。
因为只有在那样的隆重场合,才会对坐前排的明星或嘉宾提出如此严格的dress code吧?
怎么的,去买双鞋而已,还得证明自己是铁杆毒唯才有购买资格吗?
问题是我仔细看看海报里的那双1970S匡威,也不是新出的限量联名合作款之类的,这不就是我中学第一次买匡威时买的那双基础款中的基础款吗?这些年不都是随便在店里就能买到从来没听说过限购啊!
然而最近匡威的基础款被各种KOL炒作了一番之后,再度翻红,居然出现了线上黄牛加价炒卖、线下专卖店买鞋需配货的奇观。
所谓配货,最早是爱马仕等高奢品捣鼓出来的,就是如果你是新客户的话,想直接拿钱买一个Birkin或者Kelly的话是不可能的,有货也不卖给你,你必须先陆续买一些小配件,例如丝巾、包挂等,买到和一个手袋差不多等值的阶段,才有资格买包。
匡威有样学样,要求想要买1970S帆布鞋的顾客,先得在店里买点别的服饰配货,才能得到购买1970S的入场券,且还得等,或者摇号,并不能立刻买到。
△网友戏称匡威为“匡马仕”。
一个迷思:为什么匡威工厂的生产能力过了十多年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众所周知,球鞋的生产难度和手机等高科技产品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看看某宝和大街上铺天盖地的莆田山寨货,难道正规厂家的生产力还比不上小作坊?
这不开玩笑嘛!
一切都是商家的套路而已,套路!
真情实感地去排队抢某些“限量”、“限购”产品的人,很多时候都是在给品牌和黄牛交智商税。
比如前段时间星巴克的樱花杯,黄牛加价到1800还有人抢着买,更有人通宵排队为了买杯子大打出手。
正是因为此类的事件一再地出现,才会有饥饿营销的战略从苹果、小米等高科技产品向星巴克、匡威等平价商品蔓延的趋势。
因为当下的中国永远不缺前赴后继排队送钱的消费者。
只要在一家商店门口有人排队,其他人就会无脑地紧随其后,充分证明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
毕竟,这是一个奶茶店都可以靠排队和黄牛成为网红的时代。
限量=难买=逼格,这样不通的等式,却被许多人打心眼里认可。
试想一下,如果猫爪杯大批量供应随便买,买到的人哪里还有发朋友圈秀的热情?
这就是为什么以前的匡威放在门店里货源充足且售价在三百多块左右却乏人问津,如今同样款式的球鞋价格上涨不说,还要摇号配货才能买却有人趋之若鹜的原因。
想要捧红一款产品或者一个品牌,只要包装出“物以稀为贵”的表象,就可以。
所以,无需梁静茹给匡威勇气,看看消费者那么好忽悠,谁都能用饥饿营销的策略割一波韭菜。
与摇号配货的饥饿营销相对应的,是商家宁可将衣物焚毁也绝不打折促销的决心。
早在2017年,丹麦电视台一档名为Operation X的电视节目便指控H&M每年焚烧12吨未出售衣物,且自2012年至今已累计销毁60吨。
△法国媒体《费加罗》引述了丹麦报道,调查记者特别指出,1580公斤、约3万条崭新的儿童和女装牛仔服饰还贴着价格标签就被焚烧。
面对指控和质疑,H&M辩称焚毁的是“有缺陷”的产品。公司在给媒体的公关声明中指出:“被焚烧的产品只是因为不符合我们安全规定。这些产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出售或回收,系根据公司安全条例被自动销毁。”
面对H&M完美的解释,记者进行了第二次调查,这次是以勘测被焚衣物的化学成分含量为目的。
专家对四条裤子进行了广泛化学品检测,揭发了H&M的谎言:被发往垃圾厂焚烧的产品没有任何危险物质超标。
丹麦都灵设计学院教授Else Skjold表示:“在业界眼中,H&M的做法是非常虚伪的”,吹嘘自己实施“可持续时尚”,实际上无甚作为,甚至加重了对环境的破坏。
△粘胶工厂污水不经处理就排入大自然,该现象目前在亚洲尤为严重。H&M、Zara和玛莎等快时尚巨头是粘胶(viscose,按不同性能分为人造棉、人造毛和人造丝)原料的巨额购买者。
业内人士指出,H&M此举是为了能够保持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打折促销会使消费者心中对品牌的认知降级,如果将滞销货物捐给有需要的地区和人民也会暴露H&M不再抢手的事实。
只有一周上一次新,迅速地将滞销货清理出卖场的行为,才能激发起消费者争分夺秒购买新品的热情,这种销售策略,与饥饿营销的套路如出一辙。
想起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奶农将牛奶倾倒进大海或者下水道里,也不降价处理的旧闻了。
再回到匡威本身,这个新闻一出,网友们都在声讨匡威的“傲慢”,不仅是营销策略的傲慢,还有设计的傲慢。
很多人吐槽匡威和Vans都非常磨脚,比不上回力飞跃,甚至连热风里卖的平价帆布鞋,都比它好穿。
这是因为匡威的设计更符合欧美人细而长的脚型,对亚洲人略扁和宽的脚型,就不是那么友好了,而且匡威的鞋底非常滑,往往还不如国产帆布鞋的牛筋底防滑耐磨。
所以,如果一个品牌可以完全不care不同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只是一味地利用套路来刺激销售就能翻红甚至起死回生的话,未来还会有人认认真真做产品吗?
说句不好听的,商家们的套路屡屡奏效,还不是被我们这些消费者惯的。
热衷追逐限量版的消费者们,既是扭曲的市场环境的受害者,又是这种怪现状的造就者。
往后余生,就,你我共沉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