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读书笔记之二•辗转求学(2)

500

毛主席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遇到了恩师杨昌济。杨崇尚理学,也在欧洲留学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深受欧洲理想主义思想家的影响。他极为欣赏毛主席,向毛主席介绍了《新青年》,等于是将毛又向马克思主义方向推了一把。

毛主席在一师除了正常课程外,就是到图书馆看长沙上海出版的报纸,并用家里寄来的可怜的零用钱买报纸,还成了学生领袖,组织学友会与校方的古板守旧斗争。又以学友会名义在长沙为工人创办了一所夜校。这还不够,他还到街上贴出征友广告,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李立三就是通过广告与毛主席相识,但两人似乎并不投机。

在组织学友会抗议袁世凯“二十一条”的过程中,读到了一本有关中日危机的书《明耻篇》,气愤难耐,在书的封面上写下了“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在一师,有阵子毛主席受到了胃病的折磨,使他切身体会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1916年他在写给好友萧瑜的信中,竟然预言中国和美国将会建立伙伴关系与日本打仗。果然,约20多年后,美国援助中国开展抗日战争,中美站到了二战的同一战壕。此事可见毛主席对时局的准确洞察力,堪称神奇。

有阵子,毛主席得了胃病,受到折磨,由此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开始抽出时间呼朋唤友在长沙周围爬山,在冰冷池塘里游泳,长时间晒太阳,夜里在庭院里露天睡觉,逆风大声朗诵,雨中跑步,目的是锻炼身体,锻炼意志,为进行社会斗争作准备。那时,毛主席在日记本上写下了后来流传甚广的话:“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在23岁那年,毛主席还写出《体育之研究》发表在了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将体育与中华民族昌盛紧密联系到了一起。这也是他第一次在正式刊物上发表文章。由此,虽然与陈独秀相隔千里,没有谋面,但通过《新青年》杂志,毛主席与《新青年》的编辑者们有了神交。

在第一师范,毛主席还曾在第二个夏天,和同学萧瑜一起步行周游了湖南的5个县,用了6个星期,走了约一千里地,途中靠为当地士绅书写吉祥对联换取食宿。6个星期的农村步游,可能为日后搞农民运动打下了一些基础。

1918年6月,毛主席从第一师范毕业,26岁,是个大龄学生。

毛主席在一师有5年半,既象一个学生,也像一个政治活动家,学课堂知识,读报,看政治书籍,搞学生活动和工人夜校,健身练体,忙得不亦乐乎,几乎不会浪费每一分钟,自觉地从知识上、思想上、体能上,为日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好全方位准备。他在书籍上写下了不下100万字的批注。

杨昌济把他在一师教过的几千个学生排位,萧瑜第一,蔡和森第二,毛泽东第三。同学们选毛主席在道德品质、勇气、演讲、文章、雄辩为全校模范,认为毛主席很有思想,是个奇才。

杨昌济要去北京大学任教了。毛主席不久也将北上北京。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