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再升级,香港“偏爱”盒马鲍师傅一点点?
据港媒报道,3月15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到访广州市。在此期间,陈茂波走访內地冷链生鮮食品供应商盒马,对线上、线下融合的物流体系进一步了解,同时亲自体验一遍高效的购物流程。
诚然,便捷、高效等购物体验已经是内地的标配,盒马作为其中的代表,生鲜门店集超商、仓储功能为一体,消費者既可以前往门店购买,也可以通过线上下单,仓储人员收到订单后便在店內快速拣货,传送至后仓打包,再由快递员送至消费者家中,最快30分钟内即可送达。
内地消费再升级,基本已经完成消费内循环,各地区也寄希望于消费重振经济,对于香港而言,新消费模式极具借鉴与合作的可能。
01
反向代购,逆向入港
疫情三年过后,香港与内地信息差逐渐打破,虽然香港代购的发家神话幻灭,但另一种新的反向代购正在悄然兴起,并开始渐成规模。
通关后,越来越多是香港人涌入广州、深圳。商场餐饮店、城中村美食街和老店、各个靠近口岸的奶茶店、食品店,在长长的排队队伍里,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善于抓住机会的深港人,开始闻到了商业的气息,就这样,第一批美食反向代购人开始雄起。
香港全面通关促进两岸更多交流,受消费需求影响,深圳出现“反向代购”。3月以来,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接连有网友发布代购信息,和以往普通代购不同,深圳带往香港商品一般是美食,比如烘焙面包、奶茶、甚至还有预制菜熟食。
港人的消费市场需求变化,也为内地商家提供了“灵感”。类似盒马等品牌商持续发力,切入便携式预制菜等赛道,此次司长陈茂波逛盒马时也表示,想反向代购厚切大猪扒,该产品便是盒马开发的空气炸锅预制菜系列之一。
可以预见,疫情过后,粤港之间的信息差正在慢慢被抹平,两地之间差距也在慢慢缩小。相对而言,内地的产品迭代快,对于用户层面上的服务,从来不遗余力,尤其在互联网模式加持下,民生与科技相结合,让更多人不用出门即可享受高质量服务。
零售商论认为,未来不排除盒马有入驻香港可能,无论是从产品力还是品牌影响力上,盒马的跨区域核心优势一直存在,跟传统大卖场不一样,大卖场往往以单店模型去拓展城市,而盒马属于以客群为单位进驻某个区域,相当于复制完整配套的商业体系。
02
盒马版图,一拓再拓
据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10720亿元。2022年,中国消费市场总体规模为44万亿元,餐饮有6%左右的下滑,而预制菜却逆势生长,涨幅达20%。
作为在生鲜领域预制菜赛道的领跑选手,盒马的胃口并不简单,一方面,坚持传统美食的基础上做高品质的产品;另一方面,拒绝产品雷同,从新鲜、新奇、新场景等方面走差异化道路,开发了年菜、春菜、水产(长江三鲜)、空气炸锅系列等。
此次司长陈茂波体验一圈盒马线下商超,也疯狂被各种预制菜种草,诸如咸柠檬冰杯、大猪扒等,备受欢迎,盒马在产品力上充分考虑受众人群,后方强大的供应链能力为其奠定了扎实基础,这也是盒马能够在大环境趋紧中仍稳步上扬。
资料显示,盒马首席商品官赵家钰曾透露,盒马奥莱店、盒马鲜生店、盒马X会员店分别在去年实现了555%、25%和247%的同比增长。盒马鲜生和盒马X会员店,定位大城市主流人群,2023年将继续规模开店、保持二位数的增长,同时确保盒马鲜生和X会员店盈利能力持续增长。
的确,盒马版图扩张的信心,来源于背后的供应链与产品力,发力预制菜不单单是对现有赛道的加码,更是扩充盒马体系的版图,过去几年中,盒马一直在尝试不同开店单元,试图打磨成可持续、可复制、可规模化的店铺模型,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甚至不同文化。
03
自有品牌,反哺平台
事实上,除开店铺的高增长之外,盒马将品牌力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截至2022年10月底,盒马的自有品牌商品类目已经达到1200多种,出现了10个销售规模过亿的“盒品牌”,销售占比也从2019年的10%上升至35%,自有商品成功率达到97%。
另外,据《2022年中国自有品牌蓝海战略白皮书》调研显示,在所有零售商自有品牌中,盒马以41%的主动提及率和93%的品牌认知度,排名第一。
与大多传统卖场不同,盒马着重在自有品牌上发力,这其实是把品牌力“前置”的做法,盒马的生态体承接的不仅仅是卖货的职能,更是起到了自有品牌串联的功效。
对于传统卖场而言,背后的供应链固然很强,却并不具备互联网属性,造势塑新品牌,其中难度犹如万丈沟壑,而盒马是天然具备互联网属性,从围绕产品做品牌到围绕品牌做产品的思路转换,盒马具备土壤优势。
零售商论认为,在新零售领域,产品力与品牌力一直是双核驱动,对于品牌而言,驱动商业能规模落地的关键,在于背后的供应链以及有效组织管理,从而有效反馈到产品以及品牌身上。
在消费热浪重新到来时,无论是预制菜热潮还是反向代购兴起,无疑都在考验着各家品牌和平台的商品能力,商品与品牌之间的紧密连接,或将重塑卖场产品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