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熟悉的长沙来看,教育公平现在比原来还是好了些了

【本文由“败灯是摔王跪王稀王”推荐,来自《国内9所顶尖高中成立“C9共同体”,会导致教育资源垄断吗?》评论区,标题为败灯是摔王跪王稀王添加】

  • 键盘老兵
  • 不要随便扣帽子,否则你真的与西方那套思维模式无限接近。

    如果一定要扣帽子的话,我倒是观察到一个现象,但凡有讨论“资源分配公平”的话题,IP属地为某地的用户持批评甚至反对意见的比例明显偏高。

    不知其他观友是否有此感受,可能是我的错觉?

    500

    上图是我的家乡上周由全镇统一组织的、小学三年级的、某一个乡村小学的考试成绩表。

    看到第一名的时候,我有一种“教学质量也没那么拉”的感觉,但看到最后一名的成绩,我就发出了“两科不及格还能进前十的排名?这也太夸张了点吧”的惊叹。

    但随后得知,他们一共就这么几个学生。

    我之所以没首先往“学生人数”上想,是因为这不是大家普遍理解上的“山村小学”,实际上,这所小学是我们当地最早建起教学楼的一批小学,学校就建在几个相邻村子的交通干道上,周边的小学生就算腿儿着去上学,一般也不会超过15分钟,我表弟及他的小伙伴就是在这所小学完成的小学教育,他们甚至可以利用课间休息的十分钟跑回家炫上一袋零食。

    但是现在,这所小学已经招不到学生了。

    我在前几篇文章里提到的“校长到处请只有初高中学历的年轻人去学校代课”就包括这所学校。

    是周边适龄儿童减少了吗,显然并不是,周边两三个村子的孩子就能把这所学校的教室填满。

    以及,这些村子的孩子并没有辍学,这些孩子只是去了教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更好的镇小学去读书了,即便有些孩子的家离镇小学有十几二十几里地。

    这就是优质资源虹吸效应在当地教育领域最直接的体现。

    当然,会有人说,资源集中起来,效率会更高,这句话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将这句话套用在教育领域,那就是毫无道德的瞎话,还是睁着眼睛的那种。

    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每天开着小车去学校接送孩子上下学,而一些由爷爷姐姐照顾孩子的留守儿童家庭,可能连在普通天气里骑小电驴去送孩子上学都费劲,更惶论风雪雨电的天气里。

    这些孩子需要家门口的小学,以及这些孩子更需要接受良好的 教育,以便将来能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但这样的学校,在镇小学的虹吸效应的威力之下,已经陷入了“缺少教师,生源困难,招不到教师,教学质量低,生源困难,缺少教师”的恶性循环。

    条件本就不太好的家庭的孩子 ,被迫接受这样的教育水平。

    顺便提一嘴,上表中第二名的成绩,放在镇小学成绩最差的班级里进入前十都相当费劲。

    同时,镇小学的孩子竞争也非常激烈,大家都在向100分的目标上冲,因为他们的目标上能去县城初中去上学,无他,只因为镇里的初中教育资源也被吸走了,去镇里的初中求学风险非常大,因为我们镇里的高中近些年的高考成绩集中在三四百分左右,你再猜猜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一局面。

    小学如此,初中如此,高中更是如此。

    这就是优势资源的虹吸效应最直观的体现,当然,如果所有孩子都能公平的享受这个资源,倒也无可厚非,但现实情况却完全相反 :享受优质资源需要门槛,这个门槛却又是综合性的 ,而那些尤其需要接受良好教育的孩子,却几乎很难摸到这个门槛。

    然后,劣势就会像遗传病一样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

    而具体到C9之流,用虹吸效应来形容的确有些不合适,用“抽水泵”来形容可能更合适些。

只要是人的智力水平存在差异,大学需要挑选优秀学生,就会有排名,永远有人在后面,这个没有办法。

另外,你的逻辑上好像有点问题,如果说到抽吸作用,最大的是每个地方最好的那部分名牌高中团体(县中+市中),而不可能是从9个市里挑出来的一所中学构成的C9,因为这东西不涉及每个C9成员招生政策的改变。

反过来,不准县里好高中招收乡镇初中的学生只能招县城的,会怎么样呢,估计乡镇居民吐槽教育歧视的声音会铺天盖地吧。而现实生活中,优质高中老师肯定只是少数,是撒胡椒面每个高中分一两个,还是放到一起提高整体的水平呢,相信正常人都能做出选择,这也可能就是抽吸本身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吧。

从我熟悉的长沙来看,教育公平现在比原来还是好了些了。一是几个名牌高中已经不能跨市招生了,提高了名牌高中的获取其他地市优质生源的难度,避免你说的省会对地市的优质生源抽吸。二是小升初微机全排位,按参加考试人数固定比率分配的面向所有初中的名高指标生名额,加上难度降低的中考,使得很多普通初中得到了新的机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