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头昏的十六国地名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九州的称呼,加之大一统的秦汉两代郡县制的建设,地名相对固定,有的地名沿用至今。但是一旦进入分裂时代,地名也成了困扰人们的大问题。十六国时期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各种政权层出不穷、骤兴骤灭。那时正统、效忠观念淡漠,人人想当帝王,经常是只占据了几个城镇,手下只有几千人马就建国,搞个年号,大封百官。但是个个帝王有野心大,恨不得立刻一统天下。这样就经常喜欢在自己统治区的地名上做文章,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玩地图开疆。这下可给当时民众和后世历史爱好者带来大麻烦。由于各种州县虚设,官员增加,民众负担变重;后世历史爱好者搞不清地名容易被误导。
《通典·州郡典》等记载,东晋时南方有十多个州,南朝宋、齐时增至20多个州,到梁朝后期竟增至一百零七州。以疆域相差无几的南朝陈国和三国吴相比较,陈国的州数是吴国的16倍。北魏统一北方后,440年(太武帝真君元年)有实州15,孝文帝太和中增至38州,太和末年则达80余州。至580年(北周大象二年),北方的州竟达211个。州置如此之滥,郡、县的设置也就可想而知,据《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南朝后期的郡达380余个。真是“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 。
这样帝王上朝时估计会比较有成就感,看看手下大臣,每个州都被管辖到了。例如后燕置雍州于长子(今山西长子东)﹔刘聪时﹐汉赵置荆州于洛阳﹐成汉置荆州于巴郡(今四川重庆)﹔刘渊时﹐汉赵置幽州于离石(今属山西)﹔刘曜时﹐汉赵置幽州于北地(今陕西耀县)﹔南燕置幽州于发干(今山东聊城西)﹐夏置幽州于大城(今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东南)﹔南燕置并州于阴平(今江苏沭阳北)﹐北燕置并州於白狼(今辽宁建昌)﹐置青州於营丘(今辽宁锦州一带)﹔前赵置益州於仇池(今甘肃西和南)﹐西秦置益州於川(今白龙江上游一带)等等。各十六国是先后出现的,不同时出现的政权用相同地名还好些。几个政权并存时﹐同时存在几个同名异地的州就比较麻烦了﹐如北燕﹑南燕﹑夏﹑北魏同时有幽州﹐后秦﹑北燕﹑北魏同时有冀州和并州等。请注意,北燕、南燕的国号都是燕,北燕和南燕是后世为了区分加上地理位置。北燕和南燕都是从后燕分出来的。后燕一度占据了中国北方大部地区,后燕设置了幽州,就在现在的北京一带,这个位置还是中规中矩的。后来北魏崛起,攻占了后燕的中山和现在的河北大部,后燕被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后来演变为南燕,主要占据现在的山东一带;北部后来演变为北燕,主要占据现在的辽宁西部一带。南燕和北燕的幽州就名不副实了,原来的幽州归了北魏。
左图是北燕灭西燕前的状态,北燕设置了幽州。右图是北魏扩张后的状态,北魏、南燕、北燕设置的三个幽州都可以看见。
赫连勃勃的胡夏也设置了一个幽州,在现在的内蒙。
大家都知道东晋的首都是建康(现在的南京),但是当时西北还有一个建康。东晋咸康元年(335年),前凉张骏在今甘肃高台县骆驼城设置建康郡。北凉的第一个首都在这个西北的建康(现在的甘肃高台)。397年后凉的建康太守段业起兵造反建立了北凉。这两个建康可就相距几千里了。
从上面的几幅地图可以看出,重复的地名还有很多。如果那时有网购,这地址一定要搞清楚,不然一不留神发错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