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朝宰相职位的变化,看中国君权相权之争
西汉年间,汉文帝刚刚登基,“习国家事”,问右丞相周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就是一年要判多少大案,要杀多人要犯啊?周勃谢曰:“不知”。汉文帝又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天下一年钱粮的收支是多少啊?周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给吓得够呛。于是汉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平曰:“有主者。”这些事儿有人管。汉文帝问:谁管啊?陈平答曰:“陛下即问决狱,有廷尉;问钱谷,有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这些都各有人管,那养你们丞相干嘛使啊?平谢曰:“主臣!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
宰相,是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后设立的官员制度,职责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宰者,“天下主宰”,相者,“君主之辅佐”。宰相是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的最高行政机构的首长,称“百官之长”,是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相具体的职位有历朝有例如:丞相、大司徒、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同平章事、总理大臣等等。
宰相之名,最早始见于《韩非子》,商代有伊尹为“相”,周朝周公为“太宰”,皆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故尔合称,“宰相”由此得名。
在中国古代,不光宰相的具体职位名称各不相同,宰相的人数也不断变化,有汉朝时的独相、也有隋唐时多人“群相”,或元朝时左右宰相。宰相制度的变化,即代表着君权与相权之间微妙的矛盾与制衡。
秦朝建立,秦始皇废分封,设立郡县与百官制度。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如最著名的丞相李斯,有时也会分设左右丞相,以左为上,又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
奠定中国封建政治制度格局的李斯
汉初官制大体沿袭于秦,丞相或左右丞相之职位不变。并延续先秦以来的旧称,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尊为“三公”。但在汉武帝时期,下诏“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丞相地位有所下降。
西汉末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太尉为大司马,三公同有宰相之权,但又以大司马为尊,相当于把丞相和御史大夫的正副宰相分化为三人,可以理解为是对相权的一种削弱。
东汉末年,曹操专权,短期内复置丞相,这一时期内相权远大于皇权,但属于特定时期。
三国时期蜀吴设“丞相”,魏国设“相国”为宰相,这一时期为乱世争雄,宰相之权大小,要看大臣与皇帝个人的能力强势与否,如诸葛亮但丞相之时,揽军政大权,但诸葛亮死后,刘禅不立丞相并逐步收权,在吴魏宰相也不掌兵权(吴国陆逊担任丞相期间掌军政大权,是为例外)。
心心念念的墓志铭“汉丞相”曹操——丑是丑了点,所以只能捉刀
从晋朝开始,设立省事,门下省,有大事三省长官共议,三省长官和三公同样有宰相地位,开启群相时代。
南北朝时期,制度多变而礼崩乐坏,权臣辈出,可随意篡权废帝,这一时期,丞相、相国、中书令、尚书令、录尚书事均有宰相之权。
隋文帝杨坚结束百年乱世,大一统之后,隋朝正式设定三省制度,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唐朝官制也大概沿袭于隋,只不过尚书省长官不再称为尚书令,改为“尚书仆射”,为宰相之职,(唐朝中后期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可称宰相),同时中书省,门下省,参议政事的长官都为宰相。在唐朝又一次开启群相时代。
怕老婆的贞观名相房玄龄
五代时期虽为乱世,但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袭于唐,宰相的地位还得到一定的提升。在后唐还第一次出现了“首相”的概念。
史学界有一种说法,是说中国在宋朝之前,没有绝对的君主专制。宋之前的史书中经常有“共天下”的字眼,也是说明皇权没有太高度的集中,同时由于宰相的地位比较尊崇,实际权利很在,所以君权与相权可以相互制约,保持一种比较微妙的平衡。
君权与相权的和谐与平衡,从宋朝开始被打破,自宋以后,相权开始一路被削弱。宋太祖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唐末地方藩镇割据的经验教训的前车之鉴不远,同时也是他本身自己欺负孤儿寡母,得国不够光明正大,不免心虚。赵匡胤即位之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军权与相权。对武将们“杯酒释兵权”,削弱禁军大将,同时大力削弱相权,改三省六部为闲差,以中书门下长官“同平章事”为宰相,设三人,但不一定满员,同时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以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再次之。
范文正公——参知政事副宰相
在汉代时官员朝会都是坐着,三公可以和皇帝“坐而论道”,即使到隋唐,宰相不光权利大,待遇也不错,上朝时有座位,有茶水。但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撤宰相座椅,宰相上朝,只能站着向皇帝奏事了,这可以看作是对宰相地位的打压。
南宋和北宋差别不大,只不过改宰相之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另外几个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总体来说,宰相的实权小了很多。
元朝时废两省,设左右丞相,但元之左右丞相于秦汉不同,是以右为尊,另设平章政事、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宰相之职多时可达十人,也称之为群相。元朝权相迭出,且权利之大,可废立皇帝。
最厉害的是朱元璋.明太祖即位之后,屠杀功臣,加强中央集权,先后杀了几任宰相,终于于洪武十三年,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正式下诏废除丞相,自秦始皇开始封建王朝延续1500年的宰相制度就此终结,皇帝自兼相权,直接统领六部,皇权得到大大加强,相权相对则降低到了冰点,君主专制的中央集达到了历史新高。
朱元璋废除丞相,但宰相之职仍在,在明朝中后期,张居正时代,相权却达到顶峰,这又是为什么呢?主要是行撤中书省之后,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个人圣躬独裁,无论他再怎么能干,也是干不完的.这就需要皇帝任命一些担任秘书顾问身份的工作,“内阁大学士”因此应运而生。起初大学士只有参赞之权,只有皇帝才有最终决定的权力,但仁宣时期,大学士地位开始尊崇,自此之后,首席内阁大学士的权利逐渐增大,再加上明朝中后叶皇帝如正德嘉靖,多处事荒诞,无能殆政,内阁首辅虽无宰相之名,但赫然成为真正的宰相。到了万历年间,内阁权力达到极盛时期,张居正的改革让内阁成为明朝政府运转的中枢,“宰相张居正”成为时代的代名词,张居正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政府首相的地位,这恐怕是朱元璋在九泉之下始料未及的。
宰相张居正——明朝一个时代的代名词
清朝入关之后实行的是八王议政的制度,也称议政王制度,主要是由于清朝特有的八旗制度,旗主各王功勋卓著,又都是皇帝的叔伯亲贵,所以共掌朝政,还是兼具一些奴隶社会的部落特色。直到康熙九年正式废除议政王制度,仿明制建立内阁。所以清朝的大学士兼管六部即宰相(大学士不管部即为荣誉职务),如风行大江南北的辫子戏中,索额图明珠张廷玉等人,均可称“相”。但清朝的宰相说起来实在是丢人,不光相权遭到极大的削弱,面对皇帝,完全是奴才一般,已经再不复宰相的任何尊严。到了雍正年间,情况又是一变,雍正为应付对西北用兵,设立军机处,内阁再次成为闲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在这之后,殿阁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成为实际的宰相,但军机大臣,既没有法律上的宰相之名,相对于高度集权的皇帝,权利也小的可怜,所以清朝中后期,虽然名臣迭出,但很少有称军机大臣为“相”的。
权相索额图
从清朝后期的管制改革,仿照日本设立“内阁总理大臣”职务,为国家行政机关首长,“总理”一职,就此一直延续到到北洋,再到国民政府,一直到新中国,不再改变。
在中国延续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神会的官职里,宰相的职务变化最大,主要是由于皇帝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朝政,又担心相权位过重,即使天下大事决于圣躬一人,但精力所限,还是要依赖于宰相,说到底还是权利之争。所以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在两千年来从未停歇,不断的博弈,你进我退,此消彼长,直到近代。
(@仗剑读史大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