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异国“野外求生”,克服最困难的事全靠——放狠话

作者丨木马君

  搬到国内后,木马父子俩都在学中文。

500

  小木马轻松get了不少中文和英文,如今他已经能流利地三语无缝切换。

  但是木马爸爸的中文却学得痛苦异常,他听不懂,看不懂,口不能言,一度感觉自己被世界屏蔽了。

  成年人适应新环境,学习新语言,总是不如小孩子。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多年以前学西班牙语和德语的过程。

  常有很多瓜友让我分享学习外语的心得,很多人都说,下了苦功学外语,但是真到了和歪果仁对话的时候,又突然张口结舌,大脑死机。

  其实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歪果仁,学外语的过程中,最难的部分大约就是张口流利使用吧。

  今天就继续聊两句,分享一点自己的“野外求生式”学习体验

  很久不谈学习的事了,中年妇女每天都是鸡毛蒜皮,今天难得写点正经的。没想到吧,我居然也有写干货的一天。哈哈哈。

500

  1. 狠话先放出去,能不能做得到是另外一回事儿

  虽然学外语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木马君个人有个习惯:通过放狠话给自己壮胆儿。哈哈。

  至今我还很清楚地记得,我从2006年12月初开始在西班牙生活,2007年4月1号开始,我切换到了西班牙语模式。

  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我怎么还能准确地一口说出这个日期呢。因为这个日期是我当时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我记忆深处非常有仪式感的一件事。

500

  在这一天,我写了邮件给身边的西班牙同事,告诉他们:

  我从今天开始切换到西班牙语了,拜托以后不要再和我说英语了。刚开始我的西语还不流利,可能会比较迟钝,希望大家多多包涵,感谢你们的耐心。

  这封邮件就是放狠话,不给自己留后路。

500

  2015年初我搬到德国生活,从零开始学习德语。

  我故技重施,那年的6月1号开始,我切换到了德语模式。

  在这一天,我同样通知了身边的德国小伙伴,我以后只说德语啦。你们可以放心地用德语邮件轰炸我,用德语会议侃晕我,我会尽量努力跟上的。

  对于我来说,这个“切换模式”的仪式非常重要,

  在这个日期之前,我是个外语学习者,埋头苦干,默默地做准备,

  在这个日期之后,我是个外语使用者,靠着自己还很low的外语水平挣扎求生。

500

  这很像一个想要快速学会游泳的人。你首先需要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游泳技能,比如掌握一下基本动作,感受一下水中的漂浮和平衡,然后有一天,有人一把把你推进水中,接下来就想办法一边扑腾一边学游泳吧。

  为啥仪式感这件事对于练习口语尤其重要,因为词汇和阅读你可以揣在肚子里慢慢学,唯独开口说,是需要一定勇气的,需要“被推一把”,才能离开自己的舒适区。

500

  当然,这个放狠话的时机也是需要自己把握的。

  不能太早,否则举步维艰,容易打击到自己。

  比如你才学了三天外语,然后就说,以后我要切换到该语言模式了,这以后你的每一天显然都无比痛苦。

  当然,这种硬着陆并非不可行,如果你观察一下,低年龄的小孩子正是这样的。他们来到新的语言环境,不会想着如何去翻译,而是像一张白纸一样,试着用这个新语言去生活,玩耍,交友,学习。

  这个时机当然也不能太晚,做为外语学习者,你总觉得自己还没做好准备。人都是想要留在舒适区的,想要抛弃拐杖,跛脚行走,需要很大的勇气。

  当我把狠话放出去的时候,通过这个仪式感,也是给自己加强心理暗示,不轻易退缩回舒适区。

500

  2. 流利比准确更重要

  有的瓜友问我,什么叫切换到外语模式?

  用德语来举个例子,完全切换到德语模式,意味着在不同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中只使用德语,比如:

  阅读德语邮件并用德语回复

  和同事用德语开会讨论,既能用德语互相赞美,也能互相拆台。

  周末和小伙伴一起喝咖啡,用德语聊聊八卦

  参加幼儿园家长会和其他妈妈用德语侃大山

  说得好不好,语法是否准确,用词是否优美,都不是最重要的,敢于放弃依赖自己熟悉的语言,甩掉拐杖来面对一切,才是切换的含义。

  语言的最主要功能是沟通,能够与人交换信息,联络感情。

  如果你不是做专业翻译的,那根本没必要像准备四六级考试那样狠抠每一个语法细节。你越在意是否完全准确,越不敢开口。

500

  我还住在德国的时候,有一年,我国内的两个外甥女来我家过暑假。

  在我家住着的时候,因为木马爸爸也在,于是我们常在饭桌上说英语。

  我大外甥女那时刚考上大学,是个文静可爱的学霸,她成绩很不错,是个学习努力的孩子,性格比较安静腼腆。

  我的小外甥女彼时才刚小学毕业,英语学了才两三年,活泼好动,大大咧咧,心无城府又单纯得可爱。

  考上名牌大学的学霸当然英语水平比小学生要高出很多。但是在我家的时候,反而是小外甥女交流比较流畅,因为她的性格使然,敢于开口,凭着几个词汇就敢磕磕巴巴地交流。

  反而是大外甥女,经过了学校里多年的系统性的学习,却从无开口的机会。突然进入到一个英语的生活日常,她很不适应,仿佛被禁锢住了。

500

  我在德国也认识不少和我一样零起点到德国来工作的小伙伴。

  我身边的一个小伙伴,比我早几个月搬到德国。

  前两年她终于也开始说德语了,尝试用德语面对工作和生活,从0起点到大胆开口说,她花了整整五年。

  有人花了五年,还有人花了两三年。正常来说,从0起点接触一门语言到开口流利说,大部分小伙伴都需要好几年。更别提德语这种难度系数比较高的语言,比英语和西语需要的时间都更长。

  为什么大部分人需要好几年才能开口说,而我六个月之后就能完全甩开拐杖(母语或英语),开始用新语言面对生活呢?

  这样说并不是想要变相地夸自己,其实和身边的小伙伴们相比,我并不比他们更聪明,我甚至还没有他们努力,常常翘语言课。

  现在想想,在开口说外语这件事上,我的优势大约在于:

  ✔ 我对自己下手比较狠,不给自己留退路。

  ✔ 我心态放得很低,承认自己暂时性地在语言上处于弱势,不怕说错,不怕丢脸。

500

  3. 用外语来生活,全情景融入

  在突破了一开始的开口难后,接下来想要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表达,就要试着用外语来生活。

  当你用外语来思考真实的问题,来处理生活里的鸡毛蒜皮时,这时学到的才是最地道的语言表达。

  当我处于外语环境中时,我总是有意地跟着当地的母语者鹦鹉学舌。他们怎么说话,我就怎么说话。他们用一些俚语,说某些词语时会吞掉一些音节,我也一一照做。

  因为这样,才会有完全的代入感。

  多年后,有人跟我说,我的西班牙语隔着电话完全听不出外国人口音,倒是能听出一些阿拉贡的口音,因为我在阿拉贡地区生活,完美get了当地人的表达和口音。呵呵。

500

  我仍然记得,有一次,我因此出了个洋相。

  午休的时候,一帮年轻的西班牙同事聚在一起聊天,我即使话不多,却总是尽量参与,听听他们说什么。

  当天早晨我老板和另一个部门的同事产生了争执,吵了几句,于是这成了午休时的闲聊八卦。

  有个同事向我打听,早晨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完整地描述来龙去脉,突然想起平时周围人常用的一个俚语表达:terner mala leche,它形容一个人脾气很坏。

  这个词组非常口语化,而且带着些贬义,适合朋友私下聊天的场合。

  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要用一用这个新学的表达。

  我说:卡洛斯(我老板)这个人脾气很坏。

  天地良心,我并非是要刻意在背后说老板坏话,只是很想像当地人一样聊天。

  我说完后,大家哄笑起来,突然笑声又戛然而止,像是被人捏住了脖子的鸭子,我回头一看,赫然发现,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老板就站在我背后。。。

500

500

  在我搬去德国后,也花了一番努力,才进入德语生活模式。

  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魔方,看了很多油管的教学视频,做了很多笔记,终于掌握了迅速复原魔方的技能。

  我兴奋地发了个朋友圈,展示了自己做的好几页学习笔记。

  有个小伙伴在朋友圈下面留言,你学习魔方为啥要用德语做笔记?

  我愣住了,其实我并没有特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在搜索教学视频时,也许中文的攻略更容易懂,但是我习惯了用当前学习的语言来生活,也就自然而然地看起了德国博主的解说视频。

  因为决定用德语来应付一切生活场景,当然也就包括用它来探索新爱好。

  写到这里,很多瓜友会说,可是我现在没有生活在国外呀,不具备这些条件。其实这种用外语来生活的思路,并非一定要在国外才能实现。毕竟现在信息资源这么发达。比如外语的新闻,报刊,电视剧,APP,也许效果会打个折扣,但却并非完全不可能。

500

  好了,今天的木马君野生外语小课堂就到这了,接下来,我打算把文章转给木马爸爸,让他自己看着办吧。

  你们说,我呕心沥血贡献了所有的学习秘籍,他需要多久才能流利说中文呢?

  PS:木马君分享的都是自己这些年野外求生式的学习经验,并非学院派的,也不一定适用所有人,大家自行斟酌哈。

点击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