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里的开车场景总会去掉头枕?

为什么电影里的开车场景总会去掉头枕?beebee公园2023年03月01日 14:47:461人参与1评论

在电影里开车,观众基本都知道那是假的。

演员既要演又要兼顾路况,加上机位限制,很难做到正常驾驶。

但出来的画面却挺写实,这得感谢电影工业技术。

唯有一个大bug几乎被所有人忽视:驾驶座没有头枕。

这几乎瞒过了百分之九十的人。

500

500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最明显的出错最不容易被发现。

就像你在店里吃面,旁边的人不紧不慢走过来拿走你放碗边的手机,起码你得楞个三秒。

由于过于反常,你首先得想这是啥意思,预设一个合理解释的空间,而不是瞬间反应对其做出否定。

开车这么拍也是利用了观众被动的心理。

500

500

在车里拍戏这么费劲,意味着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

主驾副驾插科打诨,台词和镜头频繁切换,你得留意人在说啥,微表情透露了怎样的人物性格,头部悬空这种鸟事当然被无视。

500

能够发现这个bug的人,往往是学生时期听不进课堂念经,注意力全在窗外走过几个人,或是老师滑落的肩带啥时提上去。

影迷没留意,注意到的不深究,便形成了这种流水线批量化技术处理。

500

500

要说为什么出这种低级错误,很简单,去掉头枕车内视野更开阔。

不管是从驾驶座拍向后座,还是主驾副驾镜头切换,或从后往前看,这样一来车内融合性更强,关键人物的脸不被那丑玩意儿妨碍或遮挡。

500

500

偶尔也有不拆头枕的情况,那准是主角上了一趟出租车。

头枕一挡,司机就成了工具人,被限制了动作,没法潇洒,只能畏畏缩缩从后视镜里看人。

就算戏再多也是啰嗦的司机大爷,顶多从挡风玻璃处怼个嘴叭叭的正脸,侧身只能扭半个头,三秒的画面停留也不需要欣赏他太久,这便是电影工具的符号化作用。

500

500

要是司机做主角那可不能这么干。

看看罗伯特·德尼罗这帅样,那不符合司机身份的墨镜,那肆意洒脱的身体语言,一看就是心怀抱负要去炸政府的狠角。

500

即便执法人员上前查证,在他面前也像个卑躬屈膝的喽啰,一丁点的不实从而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这就是艺术。

要是给他安个头枕,看他狂得起来?开一辈子滴滴吧。

500

很难溯源电影里去掉汽车头枕的风潮从何时开始。要深究起来,不少老爷车并没有这东西。

上世纪60年代,汽车头枕才开始逐步运用。这东西对头部防护有很大作用,69年开始,在美国销售的所有新车被强制要求安装。

《出租车司机》里的用车Checker Marathon A11自63年生产,准确来说,在电影问世的76年头枕应该存在。

当然,拍电影可以把它卸下来。

500

科技在发展,拍摄驾驶场景的技术在升级。

总的来说分为内部静态+外部场景合成,或者流程拖车(process trailer)两种形式。

流程拖车用得很多,一方面推轨镜头本身常规且设备表现优秀,二来这样拍摄的场景更真实,仅仅是占道大点,车内拍得有点晃,整体表现十分优越。

500

500

要是专注于车内画面,那也没必要真上路。

要么车窗扣绿布后期加外景,要么像这样,搞个移动布景加上前后打光,打造出驾驶的场景,戏剧情节全靠车内演员演技。

500

500

拍时

500

最终效果

情景喜剧或者综艺节目多采用这种拍摄方式。

人物对话、动作表情是重点,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舞台剧式表演。

比起拖车拍摄,在这种静态拍摄的情况下卸掉头枕就很必要。

不少观众是从《生活大爆炸》里发现的这一玄机,称其为本剧最反物理学的大bug。

又因为里面的开车场景假得太过,少了头枕也就不足为奇。

500

500

500

要是你认为头枕的历史很短,不装也没什么,反正电影里也这么开,那你可就大错特错。

不妨卸下头枕试试。汽车论坛里一位网友就很有感触,他在二手车市场逛了逛,坐在没有头枕的车里感觉就很不踏实,仿佛抽掉底裤般没底,更别提上路。

500

汽车头枕不是为了舒服,而是为了安全。

它必须抵在后脑勺的位置才能发挥效果,现实上很多人都没有正确使用它。

500

若是急刹或是不幸遇到撞击,悬空的头部将会受到严重的鞭打伤害。

可以理解为追尾发生的一瞬间,身体被加速往前推,而悬空的头部保持惯性反向往后仰,直到身体停住,头又慢半拍猛烈往前甩,搞得颈椎像鞭子一挥,头都给你拧断。

500

由此可见头部跟背部保持一条直线靠着有多么重要。

虽然头枕的发明被吐槽了几十年,为了舒服我们常常给它加个颈枕。要是挺起脖子使得后脑勺离开头枕那也不行,这一点需要引起重视。

500

所以电影只是电影,卸掉头枕开车不允许发生在生活里。

得弄清缘由,分清现实和虚拟,三思而后行。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