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德育应该能解决校园霸凌问题,然而事实是流于形式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408806”推荐,来自《我对于各科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如在体育课中加入各种防灾救灾训练》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再看校园霸凌问题。
霸凌往往由各种小问题激化而来,容易被忽视,具体情况又千差万别,学校教师手段有限,难以化解处理到位(往往被迫忽视),结果各种霸凌案件层出不穷。其中一部分甚至演变成违法犯罪。
理论上德育应该能解决霸凌问题,然而事实是流于形式,知而不行,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任由潜规则刺激导致孩子逐渐黑化,令人悲叹。
古人云:防微杜渐。又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本着减刑与减少本类犯罪挂钩大法、治病救人、上医治未病的原则,建议德育体育化,知行合一,行动起来,而奖学金、助学金、午餐补助之类皆与德育挂钩。此外成立三级矫正学校体系,轻微初级霸凌一律转校至地市级特殊学校矫正(改变生活环境是改变恶习的最佳方案),中级转校至省级(不一定在省会),严重(违法犯罪)级至国家级(少年监狱或管教所)矫正(重点在于减少本类犯罪,若相关犯罪率居高不下,则不得减刑)。
附:
①根据2018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欺凌是校园内最常见的暴力形式之一,全世界13至15岁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遭到欺凌,其中近30%的学生不会反抗。
②我国中小学校和职业高中的校园传统欺凌发生率较低,但也在10%-30%之间,其中包括身体欺凌(诉诸武力攻击)、言语欺凌(辱骂、嘲讽、诽谤等)、关系欺凌(孤立、隔离)。
③据央视引述专家观点,只有21%的校园霸凌案件会报告给老师或学校,剩下79%的校园霸凌都石沉大海。
④而实施严重欺凌的学生,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教育和管控,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显示,2017年至2021年,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人数分别为4157人、2785人、1667人、583人、581人。
⑤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第286页的数据,2021年每10万名城市居民的自杀死亡人数为4.31 人,每10万名农村居民的自杀死亡人数为7.09 人。
2021年我国城镇人口共有91425万人,农村人口共有49835万人。算得2021年全国居民的自杀死亡人数为74737人(其中青少年约数千?)。
另附一则不知起于何年的谣言:每年约十万青少年自杀,每分钟有二人死于自杀云云(每年超百万365×24×60×2=1051200,自相矛盾)。(虽是谣言,但仍然警醒)
……
2024年5月22日补:
关于高低年级学生合作(以及研究生毕业问题):
①教学相长。互相促进。
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带学弟学妹,以研究、论文课题促学习。协助老师,拾遗补缺。中小学同理,每年级梯次带学弟学妹。
高考内容涵盖高中三年所有知识点,高二高三辅导学弟学妹,相当于复习。其他同理,教学效果可能比老师更好。
合作效果、集体成绩,可计入德育成绩。效果最好的,建议给予高考加分。
假设几个高考600分左右的学生,辅导十几个较差的同学也考到了600分左右。那么,应该优先录取前者。也就是给予加分。
如此组建一系列梯级(跨年级)同学团队,未来可改进为跨季度级、跨月级同学团队。
②创造一个相对公开的教学环境氛围。
反过来,学弟学妹们支持下,带头的学长学姐能不能毕业,专业知识过不过关,也看在大家眼里。
外人固然不知个中细节,学弟学妹们却可以详细了解。有利于解决问题,缓解矛盾。
做得好的学长学姐,不仅可以顺利毕业,还可能获奖,成为三好学生。
③积累经验。
多年合作协助学长学姐写论文,等到自己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大概就是胸有成竹了。
同理,有志于教育的人在师范毕业时,已经积累了多年经验,能举重若轻了。
……
关于组队分工合作比例:
假设分为五级,分别选择五分之一、四分之一、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全班同学与低年级同学组队。
分别负责文化知识辅导(一带四,一名高年级优秀学生带四名低年级差生)、文艺特长(一带三)、生活技能(一带二)、消防安全知识技能辅导(一对一),以及直接保护(全体对全体,免于被其他班级同学霸凌)。
如此帮扶,不仅有教学辅导效果,也有保护效果。
甚至可能由此减少寒暑假意外伤亡事故。比如暑假山溪游泳,寒假湖面溜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