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网讨论:为什么澳大利亚政治军事上要这么敌对中国?
澳大利亚学者 David S G Goodman 解释说:
对中国的恐惧目前在澳大利亚的公共话语中占主导地位,这反映在最近的民意调查和主流媒体上。当然,对中国的恐惧在澳大利亚并不新鲜。它是19世纪末联邦的一个驱动力,新联邦议会的第一项法案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白澳政策"。
如果认为在明显具有多元文化和多样性承诺的澳大利亚,目前对中国的不安仅仅是长期存在的种族主义的结果,那就太天真了,而且可能很危险。毕竟,澳大利亚华人现在在澳大利亚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2021年人口普查中为5.5%),特别是在悉尼(近11%)和墨尔本(超过8%)。
如果认为对中国的恐惧仅仅是美国及其盟友认为的军事威胁的结果,那也同样是天真的。美国的军队规模是中国的三倍;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高于中国;而且军费开支的增长幅度也更大。
然而,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竞争是对中国的新恐惧的核心。中国成功的经济增长使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破坏性因素。尽管全球化的经济及其国际互动可能源于美国,但现在是中国利用这些关系中的公式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新生的超级大国,要求在世界秩序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民族国家之间长期建立的联盟和关系,以及对国际关系的心态必然受到挑战。
恐惧往往是无知的表现,或缺乏平衡的视角。澳大利亚对中国的看法也是如此。澳大利亚的经济和高生活水平与中国有很大关系。澳大利亚对中国有相当大的贸易顺差。澳大利亚有32%的出口到了中国,而其次是16%的出口到了日本。澳大利亚还从中国大量进口:29%的进口,而第二大进口国(美国)为11%。在世界范围内,澳大利亚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尽管其经济发达,教育和发明水平高。几十年来,澳大利亚一直处于两个全球大国的夹缝中,这两个大国除了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影响力以及在东亚的军事力量外,还声称自己具有道德上的优势,而澳大利亚却不能分享这种优势。
克服对中国的恐惧的方法之一是与中国接触,而不是将其妖魔化。要想取得进展,一方面需要区分对澳大利亚的挑战,另一方面,不仅要区分一些或所有澳大利亚人不喜欢或不赞同的事情,还要区分两国之间的互动(尤其是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互动)并非都是关于安全话题的,而且,由于中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存在的增强,世界秩序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
在讨论国家间的互动时,各类国际关系专家和评论员都喜欢提到 "三个C"--竞争、合作和冲突--他们认识到这些并不相互排斥。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的竞争肯定不如互补性重要,而且不仅仅是在经济活动中。即使在目前的条件下,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方面的合作也在继续。冲突当然是比喻性的,但也许值得提出另外三个 "C"--沟通、谨慎和批判性参与--作为帮助澳大利亚开始减少对中国的恐惧,并就后者更大的世界作用所造成的破坏进行谈判的秘诀之一。
沟通对其他活动至关重要。对中国采取传声筒外交的后果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澳大利亚和中国是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标准操作程序,在个人层面和国家互动方面都是如此。缩小差距不仅需要重新建立信任,而且更重要的是发展一种简单的尊重。澳大利亚不一定要赞同中国发生的事情或采取的行动才能理解他们的立场。沟通在个人层面上甚至更为重要。澳大利亚政府和社会都需要与中国有联系的人,而澳大利亚人也需要能够欢迎来自中国的联系。没有个人接触,信任就很难维持,而尊重也很容易被破坏。要想在正式的政府活动之外实现人民之间更好的沟通和理解,一个办法就是效仿二战后西欧的做法,将各国的社区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是通过结对子的方式,还包括鼓励学生和年轻人的交流,以及在专业、行业和类似工作场所的人之间建立对话。
由于澳大利亚和中国是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历史,因此有必要谨慎行事。在澳大利亚或中国可以接受的活动和想法,在另一个国家可能不被接受,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社会上。政治和政府的运作方式在两国都不同。此外,公共和私人之间的差异,以及在私人或公共场合可能表达的内容也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澳大利亚还是中国,政府和个人都不应该假设自己的做事方式或管理方式可以适用于对方的政府或个人。
批判性参与也很重要。对于澳大利亚和澳大利亚人来说,批判性参与需要能够对参与中国事务进行反思,并知道何时以及如何在不冒犯他人的情况下谈论所发生的值得关注的事情。在某些情况下,自我反思会导致因各种原因而退出,这取决于道德立场和感情的强度,以及可能的经济利益。中国毕竟是别人的国家。表达关切必然是一条微妙的路线,特别是由于必须建立互惠的信任关系。尽管如此,给予和接受批评是健康和成熟关系的一部分。
在澳中关系中贯彻这些原则,显然需要政府和个人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但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对中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们需要加大对中国研究和中文课程的投资。未来对这些项目的需求会比过去更多。极端的专业化显然不是强制性的,但应该普遍鼓励人们了解中国,甚至可能学习一些中文,无论他们的职业或行业如何,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未来的互动中更有希望了解中国并在其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
完整内容请关注公众号:国外网民视角 继续阅读!
力求客观准确,原文翻译国外网民对中国的看法。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