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是善政,但也要因地制宜,不要把好事办成坏事
【本文来自《去年我去社区公干,跟社区书记聊过社区食堂的话题,她说商户不愿承办的原因有这些》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百里不同音。
社区食堂的初衷,是有代表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老年人口化后应对措施之一,提出来也是希望国家(后由民政部承接)进行试点、推行。
大型-超大型城市,城市化率高,老年人口率占比也高于同期,再叠加城市老年人口的退休金(退休保障制度较为完善),社区食堂一经推出收到好评。但是,时间长了,商业性行为是追求利润,如果全部改成公办就肯定徒增浪费(财力、人员、管理等);所以,能长期坚持下来的社区食堂肯定是市场化运作的,适合老中青人群的。社区食堂慢慢又回到了社会化的大食堂了。老年人的就餐也是有保障的,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接受并适应了这种生活模式。
中小型城市,推行社区食堂,是存在一阵风的形式;一阵风的建了,一阵风后就关闭或者转行了。这也是这些城市的人口结构、消费习惯、消费能力等所决定的。
所以,善政的实施还是要因地适宜的好,不能把好事变成坏事。
但是,很遗憾的也看到,部分地区在不折不扣的贯彻上级精神和要求下,不切实际的执行,造成了浪费,把好事变成了坏事。例如,部分地区的厕所革命,给一些媒体曝光后,上级进行讨论到最后,谁都没有错。在例如河南周口的平坟市长(最后这个市长也进去了),源于上级领导传达国家(民政部门)点名了这个地区殡葬改革做的不好,破旧的风俗习惯还在流行,给河南省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有传言是有上级领导的批示在里面;市长也是无奈进行了行政命令,也就有了一夜平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