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第三代北京人,年青时对河北没有一点特殊的感情,现在竟开始刻意关注起河北来
【本文来自《王莉宁:为什么要保护和传承方言?》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是第三代北京人。据家谱载,祖上是冀州大名府的,应该在邢台有祖坟的。年青时对河北没有一丁点儿特殊的感情,没有在河北生活过一天(火车路过除外),也很少跟河北人特意打交道。总之,虽然是祖先的来源地,但是在心里跟山东、河南、江浙一样,都是外地。
但是现在上了岁数,过四十了,竟然慢慢地开始刻意关注起河北来了。大概祖先的血液大概在渐渐起作用。我虽然一句河北话也不会说(好像语言界也没有把“河北话”单列为一种方言),河北人正常语速说家乡话我一句也听不懂,而且从心里也不认为河北话亲切、好听,但是我还是希望河北话永远存在下去。
人到了一定岁数,才会相应的情感产生。才会去主动寻找相应的情感载体。如果载体都没了,那么我们的情感将变得孤独。
不好意思的是,我妈那支是江苏那边过来的,但她跟我一样,是“京三代”,一句老家话(苏州话)也不会说。但是我并不关注江苏,可能人江苏自己过得挺好,也可能是受“父系制”的影响,我没把江苏当成跟自己有关的地域。
所以,“话”不“话”的,其实并不太重要,而是“话”上、“话”后所体现的文化、精神、情感,这些东西才是不能斩断的,也斩不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