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之死:最值得普通人警醒的职场历史悲剧

摘要:这几天讲《资治通鉴》,正好又看到邓艾灭蜀及随后的自灭,不由有些想法与诸位分享,里面有非常值得我们警醒的道理。

我们都是平常人,有才者难免自高,立功后难免自肆,此乃人之常情,人之本能,就我自己而言,也常常不免犯这样的错误。但是,当我近日再次看到邓艾的故事后(资治通鉴邓艾灭蜀),心里颇受感慨,反复咏读之,深感修身养性的必要性,否则才不配性,功不匹德,自i 覆而已。

夫司马昭令钟会和邓艾攻蜀,钟会顿兵于剑阁,魏军兵困势消,在这种情况下,邓艾不顾险阻,逆转其势,假道阴平灭蜀,可谓功莫大焉。

500

在这种情势下,邓艾的才能和功劳还需要被质疑吗?

然而,立功之后的邓艾,以功自矜,在不自觉地情况下,先后犯下两个错误:

1、居功傲人:邓艾自夸道:“姜维固然是一时雄杰,但与我相遇,所以陷入了穷苦”,降将姜维被钟会引为心腹,闻之深恨;“非我,则蜀不能灭矣”,这句话暗含对魏军主将钟会的贬斥,钟会闻听后极不悦。

此举引发了钟会等同僚对邓艾的嫉恨。

2、居功自肆:邓艾灭蜀后,因自己功劳甚大,对魏国实际上的领袖司马昭之威严不自觉地予以忽略。他自行在蜀地任命官员,同时向司马昭提出自己灭吴的策略,提出在蜀地建造船只准备灭吴、厚待刘禅蜀官招诱吴人等,并在没有获得司马昭允许的情况下,就自行推动这些措施,当司马昭的监军卫瓘在司马昭指示下要求邓艾停止时,邓艾表示:

“自古大夫在外,遇到符合国家利益,而难以请示的事情时,是可以专断的”;并称“我邓艾虽然没有古代贤人的风范,但为了国家利益,是不想自我嫌弃的”。

此举引发了司马昭对邓艾的猜忌,怕他效法毌丘俭、诸葛诞那样发动叛乱。

在这种情况下,驻军剑阁的钟会见到了机会,开始与姜维构陷邓艾,他们不断修改邓艾的上表,模仿邓艾笔迹,将其言辞变得狂悖至极,呈递给司马昭,司马昭接受到这些信件后,逐渐相信邓艾想要叛乱。于是下令卫瓘突然袭击邓艾,并将其抓往长安,邓艾被捕时,仰天长叹:“我是立功的忠臣啊,竟然走到这种地步,白起的悲剧,想不到竟然重现了。”

战国末,白起败赵国主力于长平,事后乃自矜于秦王,引嫉于同僚,故而被杀。

邓艾的悲剧,难道不是德行智慧不足、却有才者立功之后的共同悲哀吗?侯君集灭高昌后,未经请示,擅自处置了当地的官员,使得唐太宗不悦,战后侯君集被下狱,使得侯君集叹道:“我灭亡了一个国家,却遭到这样的待遇,这难道不是被排挤吗?”为何这种悲剧一二再而三地重演?人性本能而已。

有大才者,如果德行不足的话,就容易轻视旁人;有大功者,如果智慧不足的话,就容易忽略危险,这难道不是人类的天性吗?就个人而言,这种人性的问题,在个人的才能没有显现,个人的功劳没有展露的时候,你是感受不到的,只有当你展现了才能,立下了功勋,你才会发现,人之肆妄乃是如影随形的人性本能,极易泛滥,我们很容易忽略这种问题背后潜藏的危害——自以为自己显才立功之后,众人会更敬服,上峰会更倚重,事实上,情况很可能正好相反。

故而有才者引嫉,立功者见危,非才能、功绩本身的问题,而是德行智慧不足所致。

像曾国藩立功之后却意识到更大的风险,郭子仪立功后却如履薄冰的人,终究只是极少数,而这也是邓艾的悲剧如此我们值得纪念的原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