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22)董卓进京

本章将介绍董卓进京前后事及其走上权力巅峰的来龙去脉。

陈仓之战后,灵帝刘宏下诏任命董卓为少府,董卓以属下士兵挽留为由拒绝受命,并上书给朝廷要求继续担任前将军。

朝廷征董卓为少府事,按刘艾《灵帝纪》为中平五年(188年)事,本文从范书。

少府为九卿之一,官秩为中二千石。《百官志三》: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

《袁纪·卷25》:征(董)卓为少府,卓不肯就,上书辄行前将军事。

随后刘宏又下诏,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这是当时第四个州牧(前三位是幽州牧刘虞、豫州牧黄琬、益州牧刘焉)。

话说董卓之前也曾担任过并州刺史,可以说这个并州牧非常对董卓胃口,于是董卓接受了这份任命书,但是他拒绝将自己的军权全部转交给皇甫嵩。

董卓上书给朝廷,借口下属部分军官士兵和自己感情深厚,愿和自己一同去并州赴任。

陈志《董卓传》裴注引《灵帝纪》:(中平)六年(189年),以(董)卓为并州牧,又敕以吏兵属皇甫嵩。卓复上言:“臣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乐为国家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州,效力边陲。”

董卓不按诏令办事,使得他与皇甫嵩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皇甫嵩从子皇甫郦【皇甫郦在袁纪中另作“逦”、“丽”,本文从范书。】便劝说皇甫嵩趁机除掉董卓,而皇甫嵩不敢做,于是折中处理,将董卓抗旨之事上报朝廷,刘宏又下诏责难董卓,导致董卓则更加怨恨皇甫嵩。

500

董卓

最终,董卓率领五千兵马脱离皇甫嵩,前往并州,但是抵达在河东郡便停滞不前。按去年(188年)十一月出征时,皇甫嵩和董卓各率两万人出征,之后的陈仓之战又是胜仗,以此可推:董卓大概留下了约一万五千人给皇甫嵩。

《袁纪·卷25》:天子以责让,(董)卓不受诏,选五千骑将自河津渡。

范书《董卓传》:(董卓)于是驻兵河东,以观时变。

范书《皇甫嵩传》:(中平)五年(188年),凉州贼王国围陈仓,复拜(皇甫)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二万人拒之。

关于董卓先后两次拒绝放弃军权,以皇甫郦对皇甫嵩的说辞中提到“京师昏乱”很可能是说刘宏已经重病缠身,朝不保夕了(除了这件事,此时雒阳城内并无乱事),所以董卓才胆敢如此悖逆。

董卓停驻在河东郡“以观时变”,也是出于他的政治野心和嗅觉。一般来说,但凡帝王更替,便是政变的高发期,董卓自然希望雒阳出现政变,这样自己能够率军趁势而入,站队成功的话,获得的政治利益也将是十分可观的。

董卓这个动机,还可能来自于其旧领导张奂的经历。

建宁元年(168年),张奂带兵回京,恰逢刘宏刚登基不久,随后爆发政变,中常侍曹节矫诏任命张奂讨伐窦武。事后,张奂因此功加官进爵。

张奂也是事后才知道自己被宦官利用了,所以拒绝封爵。

董卓可不是想帮宦官,他的政治理想,如何进相似,他想帮助士人剿灭宦官,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但是事实是:四月,刘宏驾崩,刘辩顺利登基,大将军何进和太傅袁隗牢牢的控制住了朝廷。

500

随后雒阳传出何进干净利落的解决掉政治对手蹇硕、董重的事来,董卓还是只能在河东郡观望。

约在五月,以袁绍为首的士人集团开始筹划向宦官集团发难,大将军何进发出征调外兵进京的命令。董卓原以为能加入士人集团,捞取自己的政治利益,却没想到换来何进将其调往长安上林苑的命令。

此时的董卓是不被何进看好的,然而事情的转机是:约在七月,袁绍向董卓伸出了橄榄枝,私下允许董卓率军至雒阳,屯兵于平乐观。

董卓的政治敏感度还是非常高的,接到袁绍的指示后,明白事不宜迟,便立即上路,并同时上书朝廷,弹劾中常侍张让,表明自己政治立场及进京动机。

何进见到董卓奏章后,自然不许,便派种劭前去劝退董卓。

种劭在渑池见到东进的董卓,让其率军前往河东郡牵制于夫罗。董卓阳奉阴违,等种劭刚离开,就继续向雒阳前进,并再次上书:我们的士兵们都不愿意渡河去河东郡对抗于夫罗啊,一个个对宦官们咬牙切齿,所以我不得不带队继续前往雒阳了。

于夫罗:南匈奴流亡单于。此时南匈奴单于为须卜骨都侯,于夫罗则为叛逆。

陈志《董卓传》裴注引《典略》:臣(董卓)前奉诏讨于扶罗,将士饥乏,不肯渡河,皆言欲诣京师先诛阉竖以除民害,从台阁求乞资直。臣随慰抚,以至新安。

不久,在雒阳城外,种劭再次出来劝退董卓,董卓和种劭经过一场剑拔弩张的僵持之后,最终董卓选择停驻在夕阳亭,位于雒阳城西。


​董卓为何胆敢对抗何进的命令?恐怕最合理的解释是:董卓是以袁隗故吏的身份进京,与汝南袁氏家族结为利益共同体。于是董卓仰仗汝南袁氏为后台,连续两次抗命,不肯退兵。

至于何进,他也应该知道董卓进京受袁绍指使,所以也不能和董卓翻脸,只能好言相劝,相互给个台阶下就算了。

陈志《董卓传》简而言之:(董)卓未至,(何)进败。范书《董卓传》也抄为:(董)卓未至而何进败。这都是不准确的描述,因为无视了“种劭两次奉何进旨意劝退董卓”的事实。就算何进死时,董卓未至,也是因为董卓在夕阳亭,无法得知二十里外雒阳城内的消息。

黎东方在《细说三国▪董卓》里说到:(董卓)到达之日,何进已死。他也是掉这个坑里去了。

袁隗的政治理想

【注:这是本人脑补内容。自认为可以解读出董卓进京乃至夺权的真实内幕。】

在前文“袁隗其人”中,我提了三个问题,我想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袁绍执意剿灭宦官的意愿应该是等同于袁隗的意愿。

按袁绍派张津劝何进剿灭宦官可见:汝南袁氏才是这场政变的真正发起者。

其次,袁绍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是不可能绕开叔父袁隗的,无论从官职还是从家族地位上看,袁绍不可能有超越袁隗的大能量。政变发生之时,袁绍与袁隗联手杀害樊陵、许相亦为辅证。

至于袁绍首先去争取何进加入,则是看中了他手中的军权。

而何进,通俗点说,他是想完成当年窦武未竟之事,从此改写家族命运。

之后,袁隗和何进一样,都只愿意站在后台,而让袁绍成了他俩的传话筒和发言人。

汝南袁氏为何要在少帝刘辨登基后不久,立志剿灭宦官?其动机究竟如何?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① 汝南袁氏已经不需要宦官的帮助。

②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③ 袁隗任太傅,与何进共掌尚书台,已经达到权力顶峰。

④ 宦官中的“大恶人”张让、赵忠仍然盘踞宫内,其党羽仍然遍布朝野。

⑤ 新皇帝刘辨宠信中常侍高望,“宦官干政”很可能继续下去。

⑥ 何氏家族中除了何进,其他人都亲近宦官。

从权力的角度看,宦官集团将是汝南袁氏的“定时炸弹”;

从“党锢后遗症”来看,士人集团需要一次全盘胜利来挣回面子,袁隗也期望能借此洗刷自己过往亲近宦官的劣迹,拥有类似“三君”一样的名望,流芳千古。——这应该就是袁隗的政治理想。

袁绍、袁术的政治理想,自然架构于家族荣耀之上,两位后辈在年轻时就注重“养名”,与党人结交同样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第二个话题,袁绍为何执意私招董卓进京?

我们看看何进的征兵名单,其中毌丘毅、王匡、鲍信、张杨、张辽均是何进的的幕僚或从属。

丁原来自并州,张杨、张辽均为丁原旧部,丁原自然会跟何进走的近;而桥瑁的记载不详,只知道他是桥玄的族子,可见也是世家,史书上并未见到他和袁隗、何进哪个会走的近。

由此看来,汝南袁氏没有兵权在手,只能仰仗何进的兵权,这是袁隗不愿意见到的事。于是,征召董卓进京是汝南袁氏的一步棋。

——董卓这位手握兵权的袁隗故吏对汝南袁氏的补益是不言而喻的。

话题进行到这里,恐怕很多人都看出来了:汝南袁氏是跟何进争权夺利啊!

是的,那么汝南袁氏为何在宦官尚未剿灭之时,就在盟友何进的背后施加黑手呢?依我看来,理由如下:

① 士人的道德洁癖。何进出身贫贱,虽然这些年来跻身世家,但袁隗不屑与其为伍。

② 如果让何进全盘主导政变进程,政变胜利后,何进的名望将会达到顶峰,汝南袁氏则很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一无所获。

③ 董卓为凉州宿将,多年来在朝野有一定威望。且董卓为袁隗故吏,汝南袁氏征董卓进京,以此抗衡何进。

当然,此时的汝南袁氏不可能预见到政变结局如何,能给董卓的利益许诺莫过于三公之类。

如果亲宦官的何苗站队到宦官集团去,董卓就可以趁机攻杀何苗,说不定还能接手车骑将军。这就是政治,肮脏的政治斗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