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件事上,美国说自己是第二,全世界没有国家敢称第一

美国称霸世界靠的是三大法宝:美军、美元和媒体,通俗的说就是“枪杆子”、“钱袋子”和“笔杆子”。最近在美国发生的三件事,让世人又一次有机会见识了美国政府对舆论的掌控力。

这三件事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1、气象气球进入美国领空事件;2、传奇记者西摩·赫什在自己的主页发文解密美国去年炸毁北溪管道的过程;3、俄亥俄州运载氯乙烯的火车发生脱轨爆炸,造成严重生态污染。

事件1本来没什么,气象气球误入领空是常有的事,对当事国几乎没造成影响,所以即使没通报也当事国默许让这些气球通过。据美国媒体报道,四个月前,就有我国的气球在美国的夏威夷海岸坠落,在川普当政的时候就有我国的气球飞越得克萨斯州和佛罗里达州的部分地区。我们外交部发言人就说从2022年5月开始就有10个美国的气球未经许可进入我们的领空。对误入领空的气象气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本来就是各国之间的默契,而这次美国却打破潜规则,小题大做上纲上线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地步,煽动舆论炒作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事件2如果证实的话,美国政府会受到国内民众和国外政府的巨大压力,甚至可能会受到报复,当然现在离水落石出的地步还很远。

关于事件3的恶劣程度估计读者都有所了解,我就发一张可能网上还没怎么流传的图来说明下这次事件的影响。这次化学泄露事件直接污染了美国国内很多主干河流,更别说燃烧后的化学物通过空气对周边造成的二次污染。事件3不亚于当年切诺尔贝利核电站核泄露事故。

500

化学品泄漏可能污染的河流

这三件事的影响并不是本文的重点,而是想通过这三件事来揭示美国政府是怎样来控制媒体舆论的。

本文的分析工具就是Google搜索引擎,利用Google的关键字搜索和关键字趋势来掌握三件事的舆论动向,进而分析背后的逻辑。

500

Google关键字搜索结果统计

上面这个表是根据搜索结果的统计,第一第二列是根据搜索关键字然后统计的结果数,结果数越大表示对应的关键字的热度越高。第三列是对应的关键字在Google趋势中列出的关联字,可以理解为和输入法的“联想输入”功能的“联想搜索”,旨在引导用户的搜索行为。

从表中不难看出,气球事件的热度时最高的,而且十个关联的搜索词中就有九个暗示气球是中国的“间谍”气球。

北溪管道被炸的相关热度就低得多了,本来报道的重点就是在于指出美国是背后的黑手,然而五个相关的搜索关键词中只给出了一个暗示。

俄亥俄州火车倾覆氯乙烯泄露事件中,如果只搜俄亥俄州的话,Google给出了三十多亿个结果,搜索建议全部是跟火车倾覆有关,并未提及化学污染的事。以关键字“俄亥俄州脱轨”搜索时只有将近两千六百万给结果,相关的搜索建议也未提到化学污染的事。当在“俄亥俄州脱轨”的基础上加上“化学”这个词的时候,结果更少了,而且没有相关联的搜索词。最后用关键字“氯乙烯”来搜索时,得到的结果比“俄亥俄州脱轨”多得多,而且这次搜索引擎将结果关联到了俄亥俄州脱轨。

总之,从数据中看气球事件的热度是最高的,比其他的大一个数量级。其次是俄亥俄州化学污染事件,最后才是北溪管道被炸的调查。还有就是,虽然美国官方调查结果还没出来,但是美国媒体已经带风向,认定了气球是中国的“间谍”气球。而在北溪管道被炸调查事件中,虽然报道指出是美国干的,但是美国媒体则避重就轻,弱化美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俄亥俄州的火车倾覆氯乙烯泄露导致污染这件事上,美国媒体只是报道火车脱轨,但是却无视最应该报道的化学污染部分,而化学污染才是人们最关心的。

这是从表格数据中得到的信息,Google趋势能给出更直观的认识。

500

火车脱轨、气球事件和北溪事件热度对比趋势

500

火车脱轨、气球事件和北溪事件热度区域分布

500

氯乙烯、气球事件和北溪事件热度趋势对比

500

氯乙烯、气球事件和北溪事件热度范围

通过趋势分析图可以看出,气球事件的热度是远远高于其他事件的热度。西摩·赫什的文章出来之后,几乎没有什么报道热度。火车脱轨事件在事发当前之后有一点热度,但是远远低于气球事件的讨论热度,就连在事发的俄亥俄州,气球讨论的热度也远远高于火车脱轨的热度。至于脱轨后化学污染的讨论得更少了。

这是极不正常的,但当结合一些信息之后,这些结果就显得合理了。

西摩·赫什揭露美国是北溪管道被炸的主谋的文章,美国主流媒体没有一家敢刊登的,要知道西摩·赫什是普利策奖获得者,而且揭露了很多重大的事件,在美国新闻界享有极高的威望,他在《纽约邮报》还有专栏。同时,那篇文章中提到事,从很多渠道能证实,说明那篇文章的真实度很高,并不是为了吸引眼球杜撰的。只能说明西摩·赫什关于北溪管道被炸的文章对拜登政府对冲击极大,所以主流媒体都不报道。

至于俄亥俄州火车脱轨后的化学污染,有记者也进行了跟踪报道,但是在做新闻直播的时候被当地警方逮捕,并拘留5个小时后才被放出,事后也没有记者同行为这个记者发声。从这件事也看出美国政府对于这件事的舆论压制的努力。

可见,美国政府对媒体的掌控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为了压制北溪管道被炸的事件的舆论炒作,它可以让主流的英文媒体噤声,同时通过引导舆论,撇清政府同北溪管道被炸的关系。为了不让记者报道化学污染,它可以动用国家机器拘留记者,同时避重就轻,引导人忽视化学污染的危害。为了转移舆论焦点,把本来就可有可无的气球事件炒成与美国民众的安全切身相关的大事,渲染中国威胁论,制造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仇恨。

最后,我还就这三件事请教了目前的最红的网红Chat-GPT。

500

500

AI说了很多,但好像什么都没说,你怎么看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