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能脱颖而出成为四大名著,绝不仅是因为文笔,而是其中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文来自《网民称《水浒》毒害青少年应从课文中清除,浙江省教育厅回应》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老马四大名著都看过(指阅读),平心而论,红楼让人动情,而畅意人生的感觉,只产生于水浒,三国次之。

看名著,要用心去感受里面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境界。水浒能从明清小说中脱颖而出成为四大名著,绝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文笔有力、刻画生动,也不单单是因为它们以一部书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性(虽然满足以上两点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可以去竞争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了),而是其中蕴含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举个例子,三国是以宏大著称,是描写一个时代的变迁,如同史诗般波澜壮阔,而其中却又镶嵌着点点明珠,孔明、关羽、张飞、赵云……在篇章中不乏个人英雄主义的描写,酣畅淋漓,如饮美酒。这是大中藏小的手法。

水浒则不同,水浒的整体大局架构写的比较少,是通过对每个主要人物的个人描写整合拼凑起一个整体。里面的个人英雄主义描写极多,精彩桥段也基本集中在这些个人英雄主义的情节上,而相对的,如败童贯、擒高俅、南征北战反而并不如武松打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力拔垂杨柳、入云龙斗法高廉这种令人印象深刻。水浒是典型的以小见大手法。

水浒、包括三国的个人英雄主义都是中国式个人英雄主义,和国外的是不同的。美国的超级英雄可以逆天改命,中国的文化决定了个人英雄主义不是正途。

水浒的就不说了,三国(以三国演义为准哈)也一样,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结果救出来个什么玩意?张飞独据长板桥,一声喝退百万兵,然后喝醉了被两小兵割了脑袋?马超潼关杀得曹操割须弃袍,最后悄无声息的病死了?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最后败走麦城?诸葛亮前期呼风唤雨,多智近妖,最后也只秋风五丈原。

人不能胜天,因循天道轮回,方成大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带着这种认识再去看名著,你会有新的收获。至少这是老马的收获,从小说中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心理。

其它的视角去阅读,也可以有收获。比如太祖从历史的角度研读红楼,还向党内高级干部郑重推荐,说不读红楼就不懂中国封建社会。太祖也评介过水浒,是从阶级矛盾的角度。

伟人那么渊博,都能读出收获,为什么其它人只读出“流毒”呢?

是药都有毒,可它能治病!毒性么,控制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