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基层的那些事。(有感于续议“公务员变合同工”是民心民意的客观反映)
1998年,国家第一批公务员制度正式实施;当时公务员基本上直接转聘的,没有什么考试;不过当时转聘公务员的仅限于乡镇副科及以上干部、大学分配进入政府的、县级机关单位正式干部身份的。乡镇等基层工作人员该是什么身份就是什么身份;谣传1999年的第二批公务员转聘工作因为涉及面太大、太广也就没有了;后来,例如财政系统陆续上调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
从那以后,公务员基本上是实行逢进必考政策,一直到现在。当然,公务员招录对象不限于大学生,例如有一些在基层村、居、社区干满一定年限的负责人(书记、村长、主任)可以纳入招录对象(笔者工作近20余年,也就看到过2次),但是也要参加统考和面试,考试和面试过不了的,也没有办法。
每年的军队转业干部录用为公务员,这个也是政府公务员增加的重要变量。
还有一部分公务员,是担任到乡镇副科级的领导干部,因为不在编,所以由市级组织部门审批后给予身份(公务员),但是这一块审批非常严格。
面向基层群众服务的社区、乡镇、街道这些单位工作人员,具有公务员身份性质的较少;公务员身份基本上集中在乡镇和街道的领导干部上,一部分是98年那批次转聘的公务员(基本要到龄退休了)和后面考进来的公务员;绝大部分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不在编制(现在叫编外人员);大量从事具体工作的非在编人员能晋升到社区书记、主任,或者乡镇、街道相关科室负责人也就到天花板了。基本上很难解决身份性质。
大学生村官,大概在0几年才开始从应届大学生中招录,当时也是参照事业单位干部人事管理(没有事业编制和身份),很多大学生村官干满3年后,出路一就是考编(公务员、事业编);出路二就是另外自主就业。基层意见非常大,一是因为基层非常缺少人手;二是好不容易培养熟练了就走了,基层到最后是空欢喜一场;当然基层为了留在这些人员,办法也很多;一种办法是让这些大学生村官在当地落户结婚生子;一种办法是继续维持参照事业身份的待遇和保障;一直到前几年,已经留下来干了几年、十几年的大学生村官终于解决了事业编制身份。
事业编制,当时乡镇基层的事业编制主要是因X办、X站、X所才设立的。2000年之前来源较为稳定,基本上都是中专、大专院校毕业分配到基层乡镇的学生和转业志愿兵、优秀退伍兵等。后面也参照公务员按照逢进必考的原则,岗位人员缺失才能招录。
在聊一聊,基层大量非在编人员的事情。
笔者,自1999年进入乡镇工作, 1998年抗洪后退伍,第二年也就是1999年10月,才分配安置到乡里工作(人事局安排带事业编)。当时到乡政府报到,乡组织委员征求我意见,去乡镇企业工作(当时乡镇企业还是比较红火),还是去村里工作,并偏重介绍了村里情况,需要党员尤其是退伍的党员同志等等云云。就是希望你选择到村里工作。后来,我选择到村里工作,乡政府给了一个职务:村长助理,下放到村里工作。
当时,乡镇政府的公务员就是前面所说的,1998年转聘的;乡里大量的X办、X站、X所的负责人和一些工作资历很老的同志,都在等着第二批公务员转聘。村里工作的书记和村长实际地位要低于X办、X站、X所;很多工作多年的村书记能再退休前转到X办、X站、X所任副职退休,那绝对是烧高香的;毕竟当时在村里退下来的书记、村长由村里发退休金,和在乡里退休的标准及支付渠道是不一样的。
对村里而言,乡里的干部才真正叫干部,哪怕是一般工作人员也是干部。
几个月后到了2000年,正式进入21世纪,从中央到地方开始提倡机构整合,乡镇合并、村村合并,3月份,村村合并,乡镇合并几乎是同步开展。我所在的乡被镇合并了,成立一个大镇(2个乡、1个镇合并),所在的村与另外一个经济较为薄弱的村合并了,因为我们村基础好,以我们村班子为主,书记保留,老村长终于光荣在村里退休了(王村长干过组长、民兵连长、治保主任,村会计、后来当村长)新村长是合并的那个村的村长(退伍兵,党员,参加过老山自卫反击战),那个村书记也光荣在村里退休了。
说实在话,当时我也刚刚到村里几个月,村干部刚刚熟悉,刚刚熟悉几个村民小组,认识了一些村里的“名人”、“能人”、“狠人”、“甩人”,又要重新认识新合并来的村干部,新增加的村民小组等等。。对于乡镇合并也是一头雾水,但是村村合并后,就一起搭伙过日子。
当时村的主要任务,我归纳为:
1、计划生育是国策,因为是一票否决制,所以,千万千万不能出问题,每年的3、9月份的双月查工作是重点。计划生育出问题了,村长、书记要免职,乡计生办的主任要免职,副乡长要被处分,乡党委政府当年工作基本上倒数排位。这个在当时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2、俗称的“三两五钱”收缴,乡统筹、村提留、农业税等收取,这个决定了村里能不能发的起人员工资。(当时全职在村里拿工资的,也就是书记、村长、会计;其他的副村长、治保主任、计生专干,妇女主任、民兵连长以及联队会计等参照书记标准打折发放;村民小组长是每月有补贴,年底一次性发放),困难的村每年都收不上这些税费,都要到当地的信用社等贷款发工资和补贴。
3、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这个是几乎每个村都想干的事;发展了集体经济才能有钱发人员工资,才能有钱修路、修沟渠,当时农村都是土路,有钱了才能铺一下砂石料。村干部都是本村本组的,每年的农忙季节都要在家里忙,很多老百姓和村干部都是沾亲带故的;总的来说,农村是个人情世故的社会,很多上级安排下来的工作都好干,村里也多和乡里镇上争取一些福利,哪怕多争取一批砂石料铺一铺村、组的道路也是好的。
4、其他工作,例如禁毒工作(铲除种植罂粟的)、吵架打架(村民之间的较多),征兵、上学、春荒救急、孤寡老人赡养(五保户)、结婚迁户口,田亩调整抽签等等。。。因为我们地处长江边,每年都要防汛,全村劳力都要分批上去防汛。
好吧,继续聊聊基层非在编人员的事情。
接上回,乡镇合并后形成了,公务员(领导干部)、乡镇干部(大部分是X办、X站、X所的负责人和一些工作资历很老的同志)、事业编和一般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工作没几年的人员和没有职位的中青年干部)。结果合并后,传来没有第二批公务员转聘工作了。
这些老干部和老同志也很委屈,当时事业编制有不少的空编岗位,其实也能差不多都能解决这些干部和老同志的身份问题,但是因为合并后事业岗位也给锁死了不能动。所以,后来形成了乡镇干部身份(不在编的,参照管理的老人老办法),一般工作人员(后来全部变成乡镇聘用制,编外)的为主体的编外人员。
因为乡镇是一级财政单位,所以人员供养由乡镇自己解决。当时的人员招聘这块,涉及到公务员和事业编的,上报区县编办审核后,由上级部门进行招聘;其他人员招聘,由乡镇自行解决。乡镇就从村、居抽调一部分优秀村干部补充乡镇缺少的工作人员,在乡镇建立财政供养关系;另外一部分进行社会招聘,或者企业调入、学校调入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合并后的老乡镇干部慢慢退了,原来的一般工作人员成长为乡镇科室负责人,从中央到地方开始重视新农村建设,村、居、社区的干部队伍也在慢慢发生变化。老一代的土生土长的本村人为主的村书记、主任退了下来,一部分表现好的村干部能干到村长(主任),村书记一般由乡镇党委安排指定,慢慢的由村长干到书记也变少了。因为干部要年轻化,要有学历等等,大学生村官很多都走上了村(社区)书记这个岗位上。这期间,村、居变成了社区,只是区分为城市社区,农村社区,乡镇也变成了街道办事处,连县也合并为区了。
0几年的时候,社区也好,街道办也好,还是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的,例如社区人员招录,也就是社区书记开个会,报街道组织部门备个案就行了。现状其实是一个社区即存在农村的村民小组,也存在进楼、进小区的居民小组(不少人户口关系还挂在原来的村民小组),这样也就催生了社工这一工作岗位,当时身份性质叫社区自行聘用人员。有一段时间,社区内的自行聘用的人员,和非自行聘用的人员都在社区工作。街道办一看这样肯定不行,就把这个口子给扎死了,以后社区要进人员,必须由街道统一组织安排招录。街道办工作人员招录也或多或少存在这种情况,后期也被区编办等部门给叫停了。
人进来了,人也努力工作,没有正当理由也不能给人开除是不?所以,基层和社区大量的编外工作人员就这样。中国在快速的发展,社区也好,街道办也好,因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城市管理等事务性越来越多;上面的政策条线越来越多,执行也需要下面接着,一人多职是常态,越往基层,越缺人。
制度也不是一天就能建立起来的,制度也不是一天就能完善的,很多工作都是基层摸着石头过河的。所以,我们不能用今天2023年的眼观和制度来衡量或者批评过去的得与失。
至于公务员过多增加国家财力负担的话题,也不是一天两天才有的。我自己在基层待了24年了,我都不敢说我说的一定对和错。更不要提那些其实只是下基层蜻蜓点水的专家的调研报告和文章了,数据收集一下,案例收集一下,逻辑完善一下,一遍富有正义感的,为国减负,为民减负,为民请命的文章、调研就出台了。懂基层的看了也就笑笑;不懂的就奉为圣经,真理。
以上,因笔者水平有限,不到之处还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