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现状解读
一、发展背景及历程。
背景:
1、经济全球化催生新的贸易融资模式。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个供应链的国际分工细化,资本流向效益更高的国家和地区。在此趋势之下,金融市场需以供应链为中心提供更为灵活、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
2、疫情加剧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长期以来,国内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信贷融资,而由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持续冲击,各种风险因素叠加,银行进一步收缩了向中小企业放贷的意愿,使得此时急需纾困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加剧凸显。
3、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政府及相关部门频繁发布重要政策性文件,持续增加对行业的扶持力度:中国银保监会于2019年发布《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工信部、商务部、中国银保监会及多个其他监管机构于2020年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等。
4、数字化技术的进步。
在产业数字化的浪潮下,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供应链金融行业,数字资产、数字化平台等推动行业新生态的诞生,并使得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历程:
1.0阶段,线下“1+N”模式。该阶段以银行为主导,基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1”的信用支持,为其上下游企业“N”提供融资服务,实现了由传统银行信贷的“点对点”到“以点带链”的转变。
2.0阶段,线上“1+N”模式。该阶段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对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银行、物流等各参与方,将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线化,实现风险控制。
3.0阶段,平台“N+1+N”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深度介入,打造一个综合性的大服务平台“1”代替核心企业来给平台上的中小企业“N”提供信用支撑。通过服务平台“1”的连结作用实现“由链到网”的转变¹。
4.0阶段,数字资产模式。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和实现了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线上化、自动化、数据化,基于供应链的场景封装出供应链金融产品,将供应链业务生成的资产转化为金融机构认可的标准、合规的数字资产,实现后续的资产流转和交易。
二、发展现状。
1、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自2017-2021年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10.9%。据专业预测,未来五年,市场规模仍将维持较快发展速度,并在2026年达到47.7万亿人民币的市场总额。
对应的市场需求现状:
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②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数据来源:银保监会)
2017-2021年间,我国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小微企业信贷量在2021年快速增长,为疫情下小微企业的生存注入一剂强心针。
据统计,2021年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授信户数分别 为 19.2 万亿元、4456 万户,同比分别增长 27.3%、 38.0%。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得益于国家积极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的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励作用,继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持续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其中,全年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4.93%,比上年下降 0.22 个百分点²。
由于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水平一般较低,需要更多通过抵押担保的形式来进行融资。供应链金融则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信用弱、周转资金缺乏、应收账款回收慢、贷款担保难”等融资障碍。而正是众多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发展。
2、科技解决方案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国供应链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6,113亿元人民币快速增长至2021年的69,412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为达44.1%。据专业预测,第三方供应链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支出将由2021年的173亿元人民币增至2026年的1,002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达42.4%,拥有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
3、业务模式。
据相关机构不完全统计,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占比约为:保理融资模式17.39%,票据融资模式15.22%,存货质押融资模式13.04%,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预付款融资模式、集采垫资模式皆为11.96%,仓单质押模式8.70%,其他业务模式9.77%。
保理融资占比居首位,主要得益于以下优势:
一是由于行业门槛低,监管宽松,便于开展业务。相比于其他类金融机构,保理业务对企业注册资本要求适中,业务开展限制较小,在任意地区注册保理公司,即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
二是保理业务对客户要求较低,适用企业广泛。保理融资不需要企业提供担保或抵押,也不需要提交保证金,以买断应收账款的方式提供融资,主要依赖的是债务人的信用。这极大地丰富了保理业务的适用范围,尤其是与大型企业有业务往来的中小企业,凭借对方较好的支付信用,能够比较轻松地获得融资;
三是保理业务杠杆率最高为10倍,能有效提高资金利用率。在各大监管机构相继压低金融业杠杆率的情况下,保理行业依旧一枝独秀,享受最高10倍的杠杆,有效提高了保理企业的业务规模。
票据融资占比仅次于保理融资,也是企业较常使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近年来,在政策利好背景与市场各方的推动下,票交所积极推动应收账款票据化,供应链票据平台应运而生,依靠金融科技赋能,服务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多地政府陆续推出鼓励政策,力推供应链票据发展。加之票据融资能够大幅降低票据业务成本、提高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核效率、防范票据市场风险事件的发生,未来或将有更多的企业运用票据融资这一供应链金融模式³。
4、服务提供方占比。
我国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方中,综合服务平台占比约51.66%,它们不仅参与或服务产业供应链的部分交易环节,且具备相应的链内整合和连接能力,因此有较强发展能力。金融机构占比为25.12%,多为传统金融业务提供方通过改进业务方式演变而来。另外,大数据+AI类、区块链类、物联网类服务商借助于金融科技的优势,为供应链金融生态的拓展和增值提供赋能,占比为9.6%。其他占比13.62%。
三、发展问题及对策。
1、主体依赖市场红利,缺乏自身竞争力。
虽然国内供应链金融行业逆经济形势而上,相较于其他行业保持着较快增长速度,但这主要得益于需求增长、政策扶持等有利市场环境。其中大部分参与主体由于缺少战略性发展规划,并不具备长期竞争优势,一旦市场红利增长趋缓,很容易面临淘汰风险。
对策:
政府应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打造一批示范性企业,引领行业主体实现高质量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确保安全性的情况下,减少供应链金融行业不必要的限制;发挥相关部门、地方政府的牵头作用,强化区域协同,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提高供应链、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全面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以财政政策的形式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企业应在积极响应政府政策的同时,以产业链思维布局未来发展。具体可点击蓝字查阅参考。为什么说产业链思维是供应链金融的重中之重?
2、中小企业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普惠融资。
据相关统计,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大型企业所享受的融资利率大多低于7%,而小型企业的融资利率大多在10%以上。这表明小型企业虽有受益,但远不及大型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普惠初衷仍任重道远。
对策:
政府应加快“链长制”在相关产业的落地,强化“链长”在产业链中的统筹作用,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套、协同发展的优良产业生态,实现链上企业利益互通、使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得以体现,进而便于其真正获得供应链金融所带来的惠普融资。同时,引导核心企业加强供应链金融支持,推进融资票据数字化,支持企业通过供应链数字化服务平台签发、流转、变现供应链票据,切实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3、相关业务风险仍然屡见不鲜。
供应链金融发展至今,其中风险及应对措施对于业内人士来说早已耳熟能详。然而,一些风险由于主观性过强而极难把控,比如信用风险,近期便频频引发大宗商品融资暴雷。
对策:
引导征信机构为核心企业提供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和风险管理服务,完善供应链预警机制,与中小企业共同提升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性。建立商业承兑汇票与债券交叉信息披露机制,核心企业在债券发行和商业承兑汇票信息披露中,应同时披露债券违约信息和商业承兑汇票逾期信息,加强信用风险防控。
加强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仓储及物流企业、科技平台的协同配合,提升供应链融资结算线上化和数字化水平,深化信息协同效应和科技赋能,推动供应链金融场景化和生态化,提高线上化和数字化水平,推进产业链条信息透明、周转安全。支持探索使用电子签章在线签署合同,进行身份认证核查、远程视频签约验证。支持银行间电子认证互通互认。
推动保险机构嵌入供应链环节,增加营业中断险、仓单财产保险等供应链保险产品供给,提供抵押质押、纯信用等多种形式的保证保险业务,扩大承保覆盖面,做好供应链保险理赔服务⁴。
4、缺乏技术人才。
除了缺乏基础技术人才外,既会技术、又懂供应链金融的复合型人才缺口更大。这一现象不仅掣肘行业进步,也与数字化进程背道而驰。随着供应链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技术人才危机将日渐凸显。
对策:
加强技术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共享共用。遴选培育一批人才意识强、人才制度完备、人才集聚度高、创新引领作用显著的技术人才引领型企业,树立标杆示范,在政策、资金、人才、项目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深化校企合作,大力推进专项技术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全面推行企业工学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主导,联合相关高校、技术院校开展培训,提高企业新录用职工和转岗职工的技术水平。支持搭建技能人才成长交流平台,加强对技术人才的供应链金融系统知识培训工作,培育更多复合型人才⁵。
参考文献:
1、夏霖、文芬.国内供应链金融发展[J].中国外汇,2019-4-15:53.
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2)[R].北京:中国人民银行,2022:9-13.
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及供应链金融分会.2022年中国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22.
4、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商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外汇局.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Z].2020-9-18.
5、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山东省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局、山东省工商业联合会.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指导意见[Z].2022-8-11.
微信公众号搜索并关注“万庚数科”,了解供应链金融新生态,助力企业数字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