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一个2500年的计划,可行性有多大?

500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流浪地球2的时候想到我国这三年的抗疫?我看的时候经常想到,尤其是李雪健扮演的周喆直的角色的多次演讲,感觉就是在不断解释我国的抗疫理念。

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要求所有人都进入一种非常状态下的生活,而且要持续很长时间,流浪地球的设定是要经历2500年,100代人,一代又一代的接力,最后到达设定的目标。

往前追溯2500年,还在我国的春秋时期,当时人其实并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是每一代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尔虞我诈,你争我夺,你死我活,战争,灾难,从来没有远离,真正的和平时期很少。

有人批评流浪地球2没有人民的视角,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有这个问题,因为他确实就是一直围绕着少数几个人在叙事,他们的斗争和最终的决定,就决定了我们这个星球现在八十亿人未来2500年的命运。

500

那么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长达2500年的时间里,会发生多少事呢?除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新的可能性,比如说发现了另外的可以生存的地方,会不会缩短或者延长这个流浪的期限?

尤其是,如果这个征程一旦开始,就没有回头路可走,那么地下城里的那些普通人,一代又一代不见天日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们该怎么生活呢,该怎么过完自己的一生呢?他们会不会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

在那样一个环境下,也许人类只剩下今天人类总人口的百分之一,也就是不到一亿人,姑且算八十分之一,也就是一亿人吧,又怎么保证这些人都能心甘情愿地为这个遥远而漫长的未来目标付出自己的一生,而且还要献完自己献子孙呢?

所以这其实本身就是个伦理问题,也就是为了一个2500年后的目标,让整个人类牺牲绝大多数人口,让其他所有人像虫子一样生活在地下,怎么可能呢?即使这个目标是正确的,怎么能让所有人都把自己的一切个这个宏大目标联系在一起呢?

就像在抗疫这几年里,虽然大家都知道更加严格的管控政策能够让更多人活下来,但绝大多数非高危人群仍然不愿意。而这种严格的管控政策其实只不过延续了三年,更何况流浪地球的设定是需要2500年,如何能保证地下城里的普通人能众志成城,始终如一呢?

500

朱苏力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讨论,印度历史上每次遭遇入侵都是从开伯山口过来的,那么为什么却没有像中国修建长城一样,在这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修建长城一样的防御设施呢?他最后的回答是,中国每个修长城的朝代都持续超过一百年以上,而印度的王朝很少超过一百年,没有一个朝代愿意为后来人修长城。

在宋朝初期,因为开封无险可守,防御压力太大,太祖曾经考虑迁都到洛阳,以缓解保卫开封带来的财政压力,却遭到了朝臣几乎一致的反对。太祖最后也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只能感慨地说,百年之后,民力尽矣。

人类历史其实就是这样,不是在一个持续几百上千年的宏大目标下,不同的人不断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而是在不同的目标下,做出不同的选择,在一些偶然的因素下,导致不同的人走向了同一个目标,导致了某些重大的突变。

就像隋炀帝修大运河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条运河会不会造福千年,而是要满足他东征高丽的需要。火药的出现也并不是因为要爆破,而是为了皇帝长生不老炼丹,意外发明了火药。这才是历史的常态,从来没有一个发明从一开始就是为了一个很长的时间之后的人类的福祉。

所以,在小说原著中,半路上曾经发生过一些人质疑这个目标的情况。虽然原著中这些人是错误的,是负面的,但是万一这些人是对的呢?毕竟moss自己已经承认,多次危机其实都是它故意制造的,本来是不应该发生的。

500

当然,《三体》对这个问题其实也有个回答,也就是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在流浪地球2中,其实也就是数字生命路线和移山计划的争论始终没有结论的情况下,马兆在临死前对图恒宇说的那句话,记住,没有人类的文明,是没有意义的。

数字生命可以延续人类的文明,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人类会消失,因为按照moss的设定,这是一个最理性的选择。所以在流浪地球1中,放遭遇木星危机的时候,moss的选择是放弃人类和地球,独自叛逃,保存人类文明。

但是,如果按照流浪地球2结尾时moss的解释,木星危机本身也是它故意制造的,那么这个故事就会变成moss在获得了独立生命之后,不仅背叛了人类为他设定的任务个目标,而且是在不断制造危机,来消灭人类。这样,问题就又变成了那个经典的问题,如果人工智能的结果是不再需要人类了,那么要它干什么呢?人类研究个发明人工智能,难道不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吗?大概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云图》中的图景也许才是更可怕的未来,也就是人类不同阶层之间的压榨和少数人对多数人的鱼肉,而不是三体人的入侵。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