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背后最残酷的真相

春节档,《满江红》大火。

人们关于金朝与两宋之间百年战争的历史记忆被不断动员出来。

靖康耻、风波亭、莫须有、满江红,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熟知的历史故事。它将被永远地定格在中国历史上。如果一百年后还有影视艺术的话,我想这段故事会被反复编剧、反复重写,反复搬演上荧屏,因为它太悲壮,又太具有戏剧性了,太能调动每一个作为中国人的内心情感了。

500

如今,我们对大宋的命运痛心疾首,甚至怒其不争,根源在于把大宋当做了中华正统,正所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很简单,如果人们只把大宋当做一个野鸡割据政权,那真是你混成啥样都行。

但如果我们跳出两宋视角,稍稍了解一下这段相对冷僻的历史,就会发现,大宋实质上还就是一个割据政权,大宋的对手——金朝,也是。他们在蒙古面前,也同样毫无还手之力。

金朝的命运,人们仅有的印象,或许只有中学课本上孤零零的一个叙述: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

蒙古,金朝,两宋,就像一个层层递进的食物链。暴打宋朝的金朝,在蒙古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在自身存在的120年历史中,金朝耗费五分之一的时间,历经四位皇帝,苦苦挣扎求生,来应对蒙古的威胁和碾压。

战争、屠杀、崩溃,这段历史虽然极其残酷,但相比两宋,它为后世的历史爱好者留下了一个完整的样本,它展现了一个草原崛起的政权,是如何在农耕——草原,这一二元结构中摇摇摆摆,错过了强盛的窗口期,最后,一步步在自身实力下降,军事失败,资源流失,然后再度遭遇军事失败的恶性循环中走向灭亡的。

500

金朝,也要修长城

金朝灭亡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首先,在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军事能力,是草原骑兵,尽管草原文明掌握这一利器,但是由于游牧的生产方式,天生带来薄弱的财政基础和涣散的组织形式,因此“胡虏无百年之运”。

其次,要打破这一怪圈,就必须征服农耕文明,掌握中原的赋税,但要长期统治中原,一方面,就必须理解儒家的治理模式,另一方面,不能放弃草原,因为一旦放弃草原,就无法用草原强大的军事力量,长期统治中原。

纯粹的中原人无法理解草原,纯粹的草原人也无法理解中原。只有融合两者,建立二元帝国,才是出路。

所谓二元帝国,是指在中原,以儒家的方式进行统治,统治者的身份是皇帝,而在草原,则以游牧的方式进行统治,统治者的身份是大汗。

这样,统治者能以中原这边的庞大财富,一下把所有的草原骑兵全都养起来,赎买草原军事贵族。在过去,如果大汗受制于草原贵族和部落联盟,如今,大汗能以皇帝的身份调动庞大资源,收买、瓦解草原贵族,然后再用草原的强大的军事力量控制中原。

一个正向的循环就建立起来。

具体到金朝,它作为一个草原政权征服中原后,统治者的思维只有两条路——要么汉化失败退回草原,要么汉化成功统治中原,然而,强调汉化的金朝统治者,却彻底丧失了草原视角,从本质上成为一个中原政权。

在这种“汉化”融合中,金朝放弃了草原方式,失去了原本粗犷简朴,坚韧善战的特性,从而失去了草原骑兵这一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变得腐朽,走向衰落。

500

金朝的第三代皇帝,完颜阿骨打的长孙金熙宗完颜亶,深受中原文明熏陶,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诗词歌赋、焚香饮茶以及下棋。

这样一位深度汉化,文质彬彬的皇帝,毫不意外地看不起那些来自东北故土,只知道骑马砍杀的开国老臣,背地里嘲讽他们是“无知夷狄”。

在他执政期间,金朝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女真人纷纷从条件艰苦的东北寒冷之地,来到了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中原,到13世纪初,金朝人口的将近一半,都生活在长城以南。

从统治阶级到普通百姓,都形成了全盘汉化的共识。金朝统治者,甚至明确提出,中原,由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口稠密,所以是自己治理政策的重中之重,远在东北的故土,反而不重要了,这就是所谓的“汉地为本”。

直接汉化,放弃草原,造成的最大恶果,无疑是葬送了金朝强大的草原骑兵。

早期金军的战斗力有多么强悍呢?

我们来看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公元1126年2月,北宋和入侵的金朝军队在汴京城下达和议后,金军统帅派出17名骑兵作为信使回国报信。走到今天河北磁县附近,遇到了2000宋军。宋军指挥官李侃想捡个便宜,不顾对方的使者身份,下令开战,结果2000宋军被17名金朝重骑兵打得大败,自相践踏,死伤近半。

500

即使是在抗金战争中威名大振,以战斗力和军纪著称的岳家军,每次面对金军,也都是苦战,往往血战几天,每天冲杀肉搏几十次,才能击退对手。所以,对当时金朝军队强悍的战斗力,就有了一句俗语: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然而,拥有如此强悍战力的大军,却在汉化的潮流中,迅速腐化,沦为了一支少爷军。金世宗时期的女真人,已经做惯了太平百姓,一听到要打仗征兵,再也不像建国初期那样一呼百应,跃跃欲试,而是胆战心惊,哭爹喊娘,想尽办法要逃避入伍。

毫无意外,金朝再努力征兵,都无法挑选到合乎标准的军人。金军的战斗力,竟然远不如靖康耻时期的宋军:1161年,海陵王完颜亮征讨南宋的时候,居然发现:

手下的女真将士,拉不开南宋军队装备的硬弓。

不仅仅是兵员素质,金军的马匹供应也出现了大问题。

早期女真骑兵堪称无敌,但东北一带并不是优良战马的繁衍地,所以女真骑兵的战马,多数来自与蒙古、西夏的贸易。金朝入主中原后,也曾煞费苦心,想维持自己在骑兵方面的军事优势,鼓励民间养马,同时到处开辟官办马场,但中原的气候水土,始终无法培养出优良的战马。

当蒙古各部崛起后,为了对抗金国,也逐渐断绝了同金国的马匹贸易,这逐渐让金国的骑兵,因为战马不足而逐渐凋零。曾经配置豪华,可以一人拥有战马2匹到3匹的女真骑兵,到了金朝末年与蒙古大军对抗时,只占金军总兵力的20%不到。

所以,面对崛起的蒙古部落,曾经叱咤风云的金帝国,居然只能沿用中原王朝的传统办法来巩固自己的边防,也就是——修长城。

这道防御工事东起大兴安岭南麓,西至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的大青山,由城墙、壕沟和堡垒组成。虽然规模宏大,但透露出的,却是金朝的怯懦与无奈。后来的历史表明,这座长城,就是金朝的“马奇诺防线”。

500

灭金序幕:中都之战

公元1210年,金朝中都(今天的北京)百姓就有一种灭顶之灾级别的预感:

先是莫名其妙的火灾,然后是天昏地暗的沙尘暴,紧接着是旱灾,更加吊诡的是,中都著名的佛教建筑,大悲阁,也毁于一场大火。这些怪异的现象,在当时人来看,都是国难当头的不祥之兆,老天爷是准备灭国了。

当然,老天爷不会亲自下场,亲自下场的,是蒙古草原的成吉思汗。

500

在1211年的2月,成吉思汗,在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祭天仪式后,他宣布向金帝国开战。以骑兵为主,由十多万精锐武士组成的蒙古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始南下。

当然,灭金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那就是无耻的金人杀害了成吉思汗的两位至亲。血亲复仇,这样的战争动员,对蒙古大军而言非常有效。这并非出于对成吉思汗的效忠,而是因为早年的金朝凭借长期奴役蒙古各部族,包括被迫交纳沉重的赋税和各种贡品,甚至无理由地被金朝人“灭丁”。

所谓“灭丁”就是金朝组织军队,武装入侵蒙古各部并进行屠杀,目的是为了定期消灭蒙古各部的成年男人,不让它们有壮大和构成威胁的机会。

此等血海深仇,蒙古人岂能忘记?

500

1211年7月,秋高气爽。蒙古铁骑和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军一样,绕开了地方苦心修建的长城,从河北张家口一带进入金朝疆界。

9月,在张家口附近的野狐岭,金蒙两军在这里展开了双方第一场大规模遭遇战,机动性和战斗意志都占据上风的蒙古大军,利用前后夹击的战术,几乎全歼了金军主力,导致此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金朝都凑不出一支足够大的野战军和蒙古人交手。由元朝人编纂的《金史》甚至直白地说,金朝的灭亡,就在这一战被注定。

这造成了两个战略性的后果:

首先,蒙古大军占领了金朝的马匹饲养基地桓州。几十万匹金军战马从此落入蒙古人之手,从而让金军进一步丧失了冲击力和机动性,无法与蒙古铁骑相持。

其次,金军外强中干的真相,彻底暴露,金朝境内的各路反对势力纷纷抬头,比如辽东的契丹部落首领耶律留哥,和山东河北境内的反金义军“红袄军”等等,让风雨飘摇的金朝统治者更是顾此失彼。

因此,由元朝人编纂的《金史》才直白地说,金朝的灭亡,就在这一战被注定。

11月,蒙古大军就已经兵临中都城下,不过,草原铁骑毕竟缺乏攻坚武器和经验,围困将近一个月后被迫撤退。

虽然中都暂时守住了,但是蒙古大军带来的重大危机,却没能促成金朝的团结,反而激化了朝廷内部的矛盾。金朝大将纥石烈胡沙虎,居然发动政变,除掉了皇帝完颜允济,扶植金世宗的长孙完颜珣,也就是金宣宗登基。

内部政治动荡还不是最严重的局面,更为糟糕的是,政变之后,纥石烈胡沙虎为了加强自己对中都的控制,竟然下令前线大军,向中都集结,导致整个防线崩溃,蒙古大军一看,竟然还有这等好事?于是不费吹灰之力,在直接攻占了金人的老家辽东之后,直接从居庸关等各长城隘口涌入了华北平原,如入无人之境。

最终,高大的城墙,再次挡住了蒙古大军,1214年春天,成吉思汗集结各路大军,会师中都城下,城里的金军虽然人数不少,但士气低落,打死也不敢出城迎敌。鉴于天气马上就要变热,部队疲劳,成吉思汗也无心恋战,和金宣宗签订了一纸苛刻的城下之盟,就带着掳掠来的无数财物,和几十万人口回师草原了。

成吉思汗前脚刚走,金宣宗就做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决定,那就是,华北平原无险可守,蒙古铁骑来去自如,所以他干脆提出,放弃中都,迁都别处。消息一出,文武百官在朝堂上是吵成了一片。最终,还是金宣宗本人拍板,到所谓的“南京”,也就是北宋故都汴梁,今天的开封。

这里有黄河和陕西潼关天险守护,漕运便利,而且当年完颜亮已经在这里大兴土木,营造了完备的宫殿建筑,从方方面面看都很合适。于是,当年5月11日,金宣宗一行,在大雨中匆忙离开了中都,史称“贞祐南渡”。

500

金宣宗的南逃,激怒了成吉思汗,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撕毁合约,试图长期对抗的举动。

于是,中都在第二年,也就是1216年5月,落入蒙古军队之手。

虽然在各种历史文献中,都没有记载蒙古军队对中都百姓进行残酷的大屠杀,但是一位来自中亚花刺子模国的外交使者记载说,自己在中都附近发现了堆积如山的尸骨遗骸,有人说,这些都是中都的百姓。想起来就令人不寒而栗。

迁都开封后,金宣宗猛然发现,曾经疆域辽阔的金帝国,如今有效控制区域几乎只剩下河南陕西两省,可以说,仅仅一年时间,金朝从与蒙古相持,一下降格为如何续命,苟延残喘。

不过,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让蒙古大军的主力,几乎一夜之间离开了了华北,又给了奄奄一息的金朝一段宝贵的时间窗口,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成吉思汗对金朝这块腐肉兴趣已经不大,他开始了新的征服——灭亡中亚强国花剌子模。可以说,如果不是这次远征,可以说金朝在1226年就会被画上历史的句号。

500

守开封:困兽犹斗,百姓易子相食

如此宝贵的时间窗口,金朝做了什么?不是励精图治,整顿兵马,而是柿子捡软的捏,从南宋那里找回失去的信心。

1217年到1219年,金宣宗三次大举南征,但也没占到多大便宜,反而浪费了手里那点不多的兵力和资源,让金国元气大伤。1223年12月,折腾了几年的金宣宗,在汴梁宫中驾崩。

接下来登场的,是金朝末代皇帝金哀宗,完颜守绪。

500

哀宗上台伊始,从军队到群臣,都仿佛看到了金朝国运逆转的希望。

刚刚登基,哀宗就决定富国强兵,编练新军——取名为“忠孝军”。

这支部队成员的来源可以说五花八门,包括不愿意归顺蒙古的华北汉人,从华北逃回金国的女真流民,甚至有因亡国之恨前来投靠的西夏人等等,而这支军队统领,则是堪称金代末期第一名将的完颜陈和尚,和很多下属一样,他也是一名被蒙古掳掠到北方,后来九死一生,逃回金国的女真人。

为了让忠孝军能够具备金朝开国初年的强悍战斗力,金哀宗也是给它倾注了手头的大部分资源,比如忠孝军的骑兵,每人能配备两匹战马。

1228年,四百名忠孝军,大破蒙古军八千人。这场大捷,号称蒙金开战以来,金军第一胜仗。这让金朝看到了中兴的希望。

然而,这场所谓中兴,更像是一场回光返照。金朝资源有限,忠孝军规模太小,而且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也过晚,面对兵力与资源规模庞大到碾压的蒙古帝国,依旧没有回天之力。

1231年冬,金蒙双方的关键决战终于拉开了序幕,新任蒙古大汗窝阔台,兵分三路,直指开封。由于在骑兵方面兵力绝对占优,加上空前绝后的机动能力,蒙古军发起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合围计划:东路军进攻开封以东;弟弟拖雷率领西路军,从陕西境内渡过渭河南下,迂回到金朝潼关黄河防线的后方;中路军则由自己率领,从北面直指洛阳,再到开封。

三路蒙古大军的千里穿插,不但让金军心惊胆战,更让金军忙于堵漏,疲于奔命。

从1232年正月,在今天荥阳西南的三峰山,金军主力与蒙古西路军展开了正面对决。金军虽然人数占优,但骑兵太少,拼死血战了几天,始终无法吃掉敌人。

而这时,又天降暴雪,视野模糊,骤降的气温又极端有利于耐寒的蒙古人,最终,金军溃败,完颜陈和尚被俘后,拒绝投降,坦然受死,哀宗苦心编练了十年的新军,就此毁于一旦。

至此,蒙金之战的态势,既像一场大戏高潮后的匆匆过场,又像悲剧发生后的善后收尾。各路金军听闻噩耗,士气低迷,完全丧失了抵抗的意志。金国整条北部防线,临阵倒戈,导致金朝首都汴京门户洞开。

在开封的深宫中,金哀宗沮丧不已,甚至决定悬梁自尽,但都没有结果自己生命的勇气。

1232年3月,蒙古大军兵临开封城下,这一次,他们是有备而来,带着一种来自中亚的攻城大杀器,投石机。而守城的金军也用新近发明的管状火器飞火枪和原始手榴弹“震天雷”进行还击,双方厮杀得无比惨烈。到了4月,开封城里更是闹起了瘟疫,根据略夸张的统计,在瘟疫中死难的开封百姓,多达90余万。

12月,绝望的金哀宗见大势已去,带领少数宗室、官僚和残存的禁军弃城而去,把曾经繁华的汴京拱手让给蒙古人。

500

来年四月,蒙古大军轻松地进入了已经成为人间地狱的开封,开始了大肆劫掠,并把工匠、医生等草原急缺的专业人才挑选出来,押往北方。

在这里,堆满白骨的史料中,也也依稀隐藏着一个闪现人性光辉的小故事:

负责管理接收这批工匠的,是个心灵手巧的手艺人,叫王德真。他发现,这批所谓的工匠里,很多是没有一技之长的难民,纯粹是为了惧怕被蒙古人杀害,才冒充工匠混进来的;不过,王德真并没有揭发他们,而是循循善诱,说“别怕,大家都会扶着锯子锯木头吧,只要会了这个,你就是匠人了。”

一路上,王德真一路走,一路教,让这批难民真的变成了各有所长的工匠,也保住了他们的性命。

500

嗷嗷二十载,何时见升平?

此时,逃亡后的金哀宗,于于1233年6月抵达了蔡州(今河南汝阳)。但屁股还没坐热,3个月后,蒙古大军再次包围了这座金朝最后的都城。11月初,与金朝有着刻骨仇恨的南宋,也配合蒙古出兵,捞取最后的胜利果实。

公元1234年正月十日拂晓,小小的蔡州城,终于在蒙古与宋两国大军的攻击下沦陷,不想背上亡国之君名号的哀宗,宣布将皇位传给大将完颜承麟,随后悬梁自尽,而继承了皇位的完颜承麟,根本来不及举行登基典礼,就在抵抗中力战阵亡;

后世计算,他登上皇位的时间不足一日,实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为短暂的皇帝。

从1211年蒙古大军挥师南下,到1234年正月,蔡州沦陷,金亡。这一次东亚大陆上历时23年,惊天动地的巨变,终于落下了帷幕。

日本历史学家杉山正明曾经提出:

从唐末到蒙古帝国的崛起。这段300年的历史,尽管战乱不断,生灵涂炭,但却是东亚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由于小冰期的影响,草原文明竞相崛起,二元复合型帝国初见雏形。

当然,我们关注历史,不仅仅要着眼所谓的历史大趋势,更应该关注那些历史长河中有名无名的个体命运。在这场巨变中,灭亡的不仅仅是煊赫一时的金帝国,对于当时生活在它境内的五千多万居民来说,更是一次空前的浩劫。

在这次大动乱中,有多少普通百姓丧生于战乱?

到今天依旧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不过史料记载,1207年,开封府人口超过三十万户,共有一百五十多万人口,然而到了1252年,也就是蒙古帝国第四任大汗蒙哥继位后的第二年,整个开封地区,仅剩六十多万人口,十二万户。

金朝末年的诗人王元粹在颠沛流离的逃难之路上,写过一首诗:

“嗷嗷二十载,何时见升平?我生值世乱,世乱难为生。”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