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年自己酿了黄酒
【本文来自《“为什么黄酒不能成为主流?”》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什么情况
好的黄酒对贮藏时间的要求极为严苛,与主不主流无关。
现在即便是从市面上买所谓最金贵的‘黄酒’,也会从‘配料表’中发现一味叫做‘焦糖色’的佐料,这个‘佐料’在以前纯酿老酒中是不存在的。
陈年黄酒在酿后取酒时,酒液是白色浑浊的,封坛后贮藏若干年后才会微微变色,想要得到琥珀色的老酒,没个几十年是不行的。
总的来说,好的黄酒是生产时间过长,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节奏。而,一般当作膳食配料(去腥
调味)及佐餐用酒,多是现代工业化生产出来的。这是要加以区分的。
喝黄酒醉与不醉,是由饮酒人身体及生理条件决定的,有些人天生对乙醇不敏感甚至有抗性(乙醇脱氢酶 高异常者),这类人别说是黄酒喝不醉,就是95%的酒精他也喝不醉的。
这里普及下知识,日本的清酒也属于我国黄酒的范畴,只不过多了一道精滤的环节,原酒是精滤后贮藏。
这话就外行了,我前年自己娘黄酒,开始也一直以为是需要用红曲或者焦糖色的,但没想到,加入酒曲(药店买的神曲)后,发酵了十天,然后过滤,结果,酒液就有了酒曲的颜色,呈现出黄色。
我用了黍米和糯米两种粮食酿酒,都有这种现象。
既然被编辑单列为文章了,索性把当时自酿的心得写出来,和大家交流吧。
上半年(2019年)的时候,我研究炎帝文化,系统了解了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意外得知了这只陶罐的故事。本世纪初,我国考古学家从这个发掘于贾湖遗址的9000年前的陶罐内壁上检测出米酒酒石酸及蜂蜜,山楂等成分,改写了世界酿酒史。美国人迅速利用这一成果,引进中国黄酒酒曲,用大米,水,蜂蜜,葡萄,菊花酿造了“贾湖城”啤酒 。美国人这种化文化为经济的产业意识震惊了我。反过来看高平这些年挖掘炎帝文化的经过,最缺的就是这种把炎帝文化产业化的意识。 历史牌,文化牌,打好才是经济牌。我突然萌发了利用黍米酿酒的想法,毕竟,谷物酿酒也是农耕文化遗产,羊头山的秬黍在炎帝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而黍米是酿造黄酒的最佳材料。如果能成,黍米黄酒是不是也能成为炎帝文化的产品之一?这将也是我研究炎帝文化的成就之一吧。抱着这样的想法, 我决定秋后试一把。
之前妈妈曾多次跟我说过,她小时候喝过曾祖母酿的黄酒,告诉我的办法无非是三四句话:用黍米和红枣用砂锅熬成稠粥,加入神曲,过两三天就能从砂锅里舀出酸甜的黄酒。我多年前得到了一本《绍兴酒文化》,这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黄酒的酿造方法。然而这些都是现代黄酒,贾湖遗址的谷物酒不会有这样成熟的技术,具体怎么做还得查阅资料。贾湖遗址反映的文化距今8000年前,当时是没有酒曲的,那他们如何酿制?幸好在去年写《鱼羊杂谈》系列文化散文时,我系统研究了酒的发展过程,在谷物酿酒的初期,很多部落普遍使用了“口嚼酒”的做法,也就是选择未结婚的少女,用口咀嚼蒸熟的米饭,让嚼碎的米粒均匀地裹上唾液后,吐在陶罐里发酵。唾液里的淀粉酶可以分解淀粉,我不得不惊诧于古人的智慧。陶罐里检测出了稻米、山楂、蜂蜜的成分,还有葡萄籽,这些物质在酿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一切都是未知数。我只能在各种已知的做法中尽量复原。
谷物酿酒的大致原理是:把谷物蒸熟拌入神曲,其中的根霉菌会让淀粉分解成单糖,随后酒曲中的酵母把糖发酵为酒精。当然更得益于网络的发达,我开始搜索了一些资料,大约知道了黍米与神曲的配比,基本的步骤,于是大着胆子试了起来。买了3斤黍米,到药店买了三两神曲,一个大玻璃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到了实际操作时,却发现诸多细节的缺失,一步步走下去很难。开始计划九月初九开酿,但正巧当时很冷,怕发酵温度达不到,于是推迟到了十月初九。泡好了黍米,从煮饭法和蒸饭法里选择了蒸饭法。接下来又是淋饭法、摊饭法,所谓淋饭法,就是把蒸熟的黍米淋入凉水,使其迅速降温至30—40度,便于搅入神曲。摊饭法则是把黍米摊开使其放凉。我选择了淋饭法,却不知道淋入多少凉水比较合适。只能尝试着来。
第一次的酿造不能算成功。神曲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粉碎方法,擀面杖只能敲成块,装瓶后一直是静悄悄,也没有酿葡萄酒时的大量的气体产生,尤其是发酵一半时,因为从未经历过,加上急脾气,生怕发酵不成功酸化,前功尽弃,中途自作主张加入了米酒曲和干酵母,这下子瓶子算是热闹了,可是发酵太快,几乎单糖全部转化成了酒精,风味尽失。
瓶子里一直是米白色,一点也不像黄酒的样子。看到瓶装黄酒配料中备注有焦糖色,于是觉得应该放入糖色,因为本地买不到,听说神农镇的米酒使用了红曲,我立刻去518调味超市买来了红曲,迫不及待地加进去。一个星期以后进行了过滤装瓶后熟,酿出四斤红曲米酒。有红曲的苦味,酒精度数较高,算是干型吧,没什么甜味。虽然这次失败了,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过更有经验,酿黍米黄酒算是心里有底了,于是决定重新来过。
一不做二不休。我又买来三斤黍米,买了神曲三两,生麦芽一两,粉碎成末。这次还专门网购了食品用焦糖,准备过滤酒后增色用。开酿前,还模仿古代开酿的仪式,拜酒神菩萨。家里没有什么神仙常驻,于是找了个观音菩萨的艺术画客串一下。
百度百科里这样介绍黍米:颗粒大于小米,呈金黄色,粘度很大。每100克黍米含蛋白质9.6%、脂肪0.9%、糖16.3%、热量1515千焦耳,以及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除食用外还可入药,具有滋补肾阴、健脾活血的作用,被列为"补中益气"的具有食疗价值的食品。除此之外,黍米是酿造黄酒的最好的原材料。
之前的步骤已经轻车熟路了,浸泡,蒸熟,加入黍米重量一半的凉水,一方面降低温度,一方面作为淀粉糖化的承载。 粉碎的神曲和生麦芽的粉末均匀地拌入了黍米,加入了一些菊花,因为我看到贾湖啤酒加入了,也许有不一样的风味呢?装进瓶子,用拳头压紧,中间用擀面杖挖出一个酒窝,酒窝里倒入了一些加了一点米酒曲的凉水,开始静置起来发酵。
之所以要挖酒窝,是因为根霉菌是不完全厌氧的发酵,需要一些空气的参与,否则发酵过程缓慢,导致杂菌繁殖占据有利位置会抑制根霉菌,这样酿造就失败了。还算顺利。第二天晚上,打开瓶子就看见酒窝里渗满了棕黄色的液体,这就是糖化的淀粉,但还没有什么酒味。黍米还在发酵,这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对我来讲,接下来怎么办?神曲里酵母菌似乎不多,如果转化酒精,需要加入一些干酵母。如果任由它发酵,肯定会耗尽所有的糖,那就不是半甜型黄酒了,那是在发酵到一定程度就通过加热杀死酵母菌吗?甜型黄酒一般就是发酵三四天后就开始饮用了,有些是带酒糟饮用,这就是“醪糟”,如果这样是没法装瓶的。但怎么实现这种发酵的中断?实在没有资料了。
还是得学习。我灵机一动,直接查找“半甜型黄酒”的酿造方法,还真找到了资料。绍兴黄酒分为“元红”“加饭”“善酿”“香雪”,之前酿的红曲米酒则类似“加饭”,半甜型黄酒如“善酿”需要在发酵一段时间后,加入“元红”酒代替水,使短时期内达到相当的酒精浓度而且具有一定的糖度。我突然灵光一现:贾湖陶罐里的葡萄籽是不是他们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用倒入葡萄酒的办法为发酵谷物中接种酵母?我把前年酿造喝剩下的500多毫升葡萄酒倒了进去,开始期待奇迹的出现。
再发酵四五天后进行了三重过滤,原本以为过滤后还需要加入焦糖。谁知过滤出的酒液居然吸附了神曲的颜色,变为了棕黄色,原来真正的酿造黄酒并不需要添加色素,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收获!酒液微波加热后冷却,装入瓶中沉淀后熟。过滤出的酒糟也没有浪费,我加入一些净化水,拌入一袋米酒酒曲,让它继续发酵,希望能把残留的淀粉吃干榨净。再经过两次倒瓶,把澄清的酒液装瓶了,加上后一次的酒,有4斤吧,三斤黍米四斤酒,出酒率不算高,当然,浪费掉的太多了,如果商业化还能更多。
左边是头道酒,右边是正在过滤的二道酒。看着澄清的酒液一滴滴滴落下来,心里洋溢出收获的喜悦。品尝了一口,这次的黄酒可以算是真正的了,色如琥珀,香气扑鼻,还有葡萄酒的果香,淡淡的甜味。很棒的酒!
姑且命名为贾湖B6019吧,这是致敬贾湖公元前6019年前的酒,距今八千年的历史,这不比什么国窖1573古老吗?
倒了两杯酒,酬谢酒神菩萨,遥敬神农氏。左为第一次酿的红曲黍米酒,干型黄酒,还可以为再酿半甜型黄酒做酒母,也算是歪打正着了。右为普通神曲黍米黄酒,半甜型黄酒,略混浊,因为尚未沉淀后熟。已经最大限度复原了,几乎是同时试验了加饭酒,善酿酒的酿制方法,技法基本掌握了。
我自信,这款复原的酒酒质远胜于当时。但是,在贾湖这只陶罐面前,我没有丝毫的自豪,他们是在创造,而我直接利用了历代先民的智慧。如果再酿,我也许会用米酒甜酒曲酿造,神曲则用来着色,或者干脆用焦糖。复原并不是复古,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能厚古薄今,而是要善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诗曰:
试酿美酒透瓶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今生能穿越,愿回史前醉炎黄。
这个二维码是发在美篇的地址,里面有当时的照片,感兴趣的各位可以扫码打开看一下,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