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熊猫之死是可以写长篇的哟
【本文来自《坑了乐视两千万的熊猫,曾经却是中国工业摇篮。。。》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成天弄这种传奇小说也不累哟!南京熊猫之死是可以写长篇的哟!
南京的中电熊猫液晶项目和南京熊猫没有任何关系,是中国电子CEC用南京地方大基金搞来的夏普“技转”项目,只是用了熊猫这个名字,随着夏普卖书给郭台铭这个项目就没有技术来源了,前几年都忙着卖掉这个项目的两个厂。
而南京熊猫的很多项目都是死局,CEC将中国电子在南京的原电子部的7个厂全都整合到南京中电熊猫公司,就是在抱团等死,南京熊猫唯一有价值资产却是熊猫爱立信这个合资公司(爱立信全球二大生产基地)。
电子行业迭代很快,老厂就是要老死,原先电子部前三十年投资的各地项目都是这种局面,中国电子CEC是99年央企改革后整合全国原电子部投资在地方上的央企的生产资产(另一个研究院所资产整合成了中国电科CETC),CEC在地方上的子公司就是一堆无法补的破衣裳,CEC将总包部搬到深圳就是因为在深圳还有些尚能一战的持股公司,不过他们的表现也都不怎样。
二十年的央企改革原先留下的人也都要到了退休的年纪,CEC熬死这帮人现在就是整合资产和处理资产,华虹、华大等都是CEC重新整合微电子项目资产吸引地方资金入股的产物。
那些老旧产线的地方子公司就是在“拖到死”,如果自己无力自救,那CEC也无钱可救,ICT行业就是这样子的,今日兴起“大宴宾客”,明日落下“无人问津”,当年都勇过但终将老去。
其实,当年国企改革,南京地方政府是不接受原电子部扔在南京的7家厂,而是等了好多年才并进CEC中,南京市想要的是他们在市内的土地资源来套现,而不愿意接受这些烂摊子,这就已经注定了他们的结局,谁也都不是傻子都不看好他们呗。
特大型国企工作过三年多,从基层技术人员到工厂管理这些岗位都干过。
老企业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一堆头脑僵化的管理人员,技术知识陈旧几乎没有更新的技术人员,理直气壮摸鱼的基层工人,这样的人在老国企大量存在。开除他们?不可能的!
当年我要辞职不批,咨询人事科长后,他说你直接不来就得了,时间长了就除名了。
后来就给主任打了招呼,我第二天不去上班了。
几年过后拿档案里才知道,5月份就不去上班了,直到10月份全厂开了职工代表大会履行了投票手续才把我除名,社保是交到当年11月份……
从这个例子一方面你就知道为啥大家要进体制了,另一方面为啥国企经营不好了……
本质上,老国企只具备生产车间的能力,而不具备市场经济下一个独立市场主体的全部能力。这是自90年代国企改革以来很少有人提出的问题,但老国企难以存活最关键的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国企改革,关键是要帮助国企补上一个独立市场主体应该具备的能力。盲目找个外企或富翁合资,并不能帮助国企补上这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