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和民国为何军火交易大变样?军火商:俺们要长期合作伙伴

作者   从嘉侃历史

民国和晚清的军火贸易差别很大,晚清时期以克虏伯为代表的国际军火商更喜欢卖大型武器平台,什么大口径炮台火炮,什么铁甲舰,甚至连兵工厂都打算和清政府合伙开办;而在民国时期,海外军火商们就以短平快为主,卖的都是小件装备。这种变化的结果就是满清的炮弹和火炮数量甚至超过了民国时期(技术上自然有进步),这是国际国内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500

国际因素的影响就是在清末,英国一度觉得满清是可以依赖的炮灰盟友,一度要让中国帮助对抗沙俄,因此对满清进口军火采取放任态度,还派出了王牌军火采购员赫德负责中国的海关,用中国海关的钱直接购买英国军火,英国人还不怕满清赖账。赫德的苏格兰老乡金登干既吃本国的回扣,也拿克虏伯的回扣,按照他回忆录里的说法克虏伯远比英国的兵工厂大方,阿姆斯特朗兵工厂的英格兰同胞只愿意给2%的回扣,而克虏伯可以给到5%。这是国际军火贸易中最顶级的回扣额度,中东第一军火中间人阿默德哈肖拿的就是这种程度的回扣(他有个被分尸的记者侄子)。在本国的英镑和德国人的马克之间,金登干等人选择了回扣多的那一方,加上克虏伯公司姿态低、产品质量好,德国的大炮和炮弹成了清军的最爱。

在李鸿章掌权时期,克虏伯成功向中国出口了1900多门火炮,其中1600多门是李鸿章亲自敲定购买的。李鸿章成了克虏伯公司的VIP客户,克虏伯家族的掌门人都亲自和他通信、攀交情。李鸿章能被看重,就是因为他可以主持满清三十年左右的军火交易,是赫德等人的靠山,是真给钱的大客户。

500

民国时期,国内局势动荡,真没出过李鸿章那样三十年不变的顶级大客户(常总裁是22年,山西的那位掌权时间倒是合格,但老西注重自力更生),大部分军阀都是各领风骚四五年,张作霖、少帅那样的稳定客户都少。在这种局面下,国际军火商自然倾向于短平快、份量轻的枪支、弹药买卖。国际局势也对中国客户不利,从1919年到1929年英法等国对中国进行了武器封锁,就连跑到中国抢生意的意大利和西班牙都被它们进行了警告,中国军队的老客户克虏伯更是只敢通过捷克等中间商卖一些小批量军火。

在民国的军火市场上倒是有两个重量级玩家,一度无视了英法等国的封锁。这第一个玩家就是日本日本在一战期间大肆向中国出售武器,截止到直奉战争期间,它向中国出口的武器占到了中国武器进口的9成多。日本人起的什么心思我们都知道,日本人不可能大规模向中国出售重量级武器。

另一个特殊玩家就是苏联,苏联老大哥卖军火不是为了钱,主要就是要改变国际形势。在北伐前后,苏联向北伐军、国民军白送了大量武器装备和弹药,改变了民国政局。抗战初期,苏联出售的装备和弹药也十分慷慨实惠,仅仅是出售的炮弹就超过了抗战八年国内兵工厂的全部产能(按照《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提供的数字,抗战时期中国兵工厂生产了171万6000多发炮弹,而苏联一口气就卖了187万多发炮弹),在军火买卖上很仗义。

德国扩军备战时,日本和德国结盟,在抗战前后,克虏伯们也没有大量向中国出口火炮和炮弹,只卖给了中国军队头盔和步枪(火炮很少)。至于人类灯塔国,它要到珍珠港事件后,才向中国援助、出售大炮和弹药,在抗战前期它反而是日军的主要弹药供应商。军火买卖是特殊的贸易,它不是你有钱就能买的,民国时期的中国政局动荡,国际军火商也找不到长期、稳定交易对象,自然不愿意对民国进行大规模军火交易,民国军队的火力就被迫下降了很多。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