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为什么这么热衷“围三阙一”?

俄乌战争打到现在这个时候,围三阙一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不论是俄军对乌军,还是乌军对俄军,都没有传统机械化战争当中那种在几天内击溃敌方若干军、师,包围歼灭敌方大兵团的战例,相反的,双方似乎都已经惯于在为时几个月的战斗中,在主要目标的侧翼展开主要战斗,施加压力,实现小的战术突破,迫使对手展开敌前撤退,然后在撤退途中迫使对方放弃武器装备,并遭到火力打击而丧失战斗力。

这样的打法应该说是完全违反现代战争常识,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会被视为是那些缺乏灵活性的蠢材才会使用的战术,并且往往会造成在一个极为狭窄的地域内浪费惊人的火力和兵力,给己方造成严重的损失,最终还往往让那些头脑灵活的防御大师有机会带着重装备从容撤退。

但在到目前为止的俄乌战争中,这种战法为双方普遍使用,这就值得分析一下了。

这首先是由于双方的兵力不足,尽管到目前为止俄乌双方总计已经投入了(按照参战部队的编制数字算)上百万的兵力,但实际上这个数字水分极大,双方大部分部队并不是以完整状态投入战斗,往往都是号称旅级部队,实际投入战斗的却只有一两个营,甚至只有几个连。因此俄军目前在夺取苏勒达尔后,乌军号称十几个旅摆出“一字长蛇阵”,但实际上真正在前线的部队支离破碎,很不完整,算在一起能有一个苏联标准满员的集团军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从我们之前总结2014年俄乌冲突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说过这个问题,双方的兵力密度远不能和二战时相提并论,这就导致现在新闻上热热闹闹的“大会战”,往往实际只不过是一次营连级战斗。

而兵力不足,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任何企图对敌方阵地实施大纵深突破的尝试,都会面临没有后续兵力稳固自己后方地域的情况。

我们知道按照苏联的大纵深战役理论,在火力准备阶段后,应该首先用拥有远超通常水平装甲和火力加强的机械化步兵对敌方阵地实施突破,在打开突破口,敌方反冲击无法及时封闭突破口的时机,投入快速的装甲部队从突破口冲入,横扫敌方后方地带,同时后续还要有更多步兵单位跟随装甲部队巩固己方战线。在敌方全面退却的时候,要投入更多部队连续实施追击,使敌人无法在后方组织新的防线,从而长驱直入,直到完成战役目标。

从这个描述可以看出,如此的大纵深战役需要投入的兵力数量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十次斯大林突击”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一次规模巨大的大规模战役的组成部分,尽管纳粹德国直到此时在工业实力,人口仍有不少余地,战争潜力仍然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尚未发动起来,但此时的德国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余地将这些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经验,苏联在整个冷战期间就很强调这种连续的大纵深战役,在欧洲+美国的战争潜力明显高于苏联自身的前提下,希望通过连续的速胜,快速推平欧洲,不让西欧的军事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

正是因为双方都明白苏联的这个打算,虽然西欧国家并不情愿,但仍然被迫保持了尽可能庞大的常备军,连同美国一起,在最可能的突破口“福尔达谷地”保持了一支不亚于苏联驻东德集群的强大军力,如果不能在这挡住苏联,那么按照苏联的战争动员体制,它将可以持续不断的投入源源不断快速动员起来的B\C\D类部队,保持快速推进的劲头,西方很可能挡不住。

这也是为什么双方都准备在关键时刻在这个地方使用战术核武器,对于苏联来说,突破不了,那么后面就谈不上了,对于西方来说,顶不住,后面就谈不上了,所以哪怕用上战术核武器,也在所不惜。当然随着技术发展,在对核武器的杀伤效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机械化部队普遍装备三防系统、防中子衬层,即使使用战术核武器,也未必就能彻底改变战场态势,甚至,对于苏联来说,使用战术核武器最大效能是摧毁西方优势的战术空军(机场被核袭击后,再怎么洗消修理,也很难再用)所以似乎双方都用核武器的话,苏联还有优势。

也正是因为连核武器的效果也就那么回事,所以在冷战时期的中欧对峙局面当中,庞大的使用常规武器的部队的实力对比,才是最关键的因素。苏联可以很早就和西方签署限制核武器的条约,但削减常规军事力量的条约却一直到最后才终于答应。因为一旦签署了限制常规军力条约,也就意味着苏联放弃了通过连续大纵深突击,快速打垮西欧的可能性了。

上面扯得远了一点,但是说到底,要想进行大纵深突击,在战役初期就投入在兵力上具备压倒优势的兵力是一个前提条件。

而这个条件,正如我们上面分析,俄罗斯和乌克兰都不具备。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最根本的角度来说,双方都打不了大纵深突击,无法通过酣畅淋漓的大迂回,大包围,大量歼灭对手有生力量。战争初期俄罗斯的大规模深入乌克兰,更多的是想要通过战争初期针对基辅的突袭瘫痪乌克兰政府,从而造成其军队不进行积极抵抗——换句话来说他们想的是1938年德国吞并捷克那样的行动,这与真正的大纵深突击根本不是一回事。

而在现在的环境下,双方的兵力对比依然没有到任何一方能够执行大纵深突击的程度,这对于俄军来说,当然是不利的,因为这就意味着乌克兰可以一波一波不断的进行动员,战争势必拖长,对俄罗斯国力的消耗也就更加严重。

第二点,是军事技术方面,双方在军事技术上都已经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这里面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就是双方任何机动起来的部队,都很难被火力大幅度杀伤——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以行军纵队在公路上大摇大摆行动,还是有可能挨炸的,只不过这远达不到美国在伊拉克搞“死亡公路”那样的水平。

其实在2014年的俄乌战争中我们就已经看到了,乌克兰军队遭到俄军火力集中杀伤往往都是在他们停下来宿营时,或者企图占领有利地形但尚未来得及建造起足够防御的工事时。

对俄乌双方来说,消灭对手机动部队的手段,主要都是要进行近距离短兵相接,而远距离的炮火和空中火力,并不能达到直接将对手机动部队摧毁的程度。

因为这种技术上的现实,双方的战斗往往最后演变成围三阙一,因为双方机动兵力都就那么些,后面的火力倒是非常强,要想发挥火力,就得迫使对手停下,而要迫使对手停下,就得自己也停下,然后等待双方炮兵和空中火力先互相决出高下,然后再对被围三阙一的对手进行轰炸——因为你要是企图围死对手,只能迫使对手提前开始撤退,机动起来以后你好不容易部署停当的火力又打不着它了……

所以从技术角度讲,双方是因为技术水平就这样,不得不打成“围三阙一”。

只不过这种情况是否会在双方实力对比此消彼长的某个特定程度后,发生改变,也未必。

一方面,俄军现在的技术实力在开战后倒是见长,另一方面,乌军的人力至少在短时间内出现了枯竭,而北约技术装备的援助还要一段时间才能到位生效。

那么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俄军或许具备了进行大规模军事冒险的可能性,毕竟,速胜的诱惑,依然是存在的。

那接下来我们就看双方究竟具体会出什么招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