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并不只是由美丑二元论支配,自古以来就有严肃作品跳出了美、丑的范式

【本文来自《广州白云机场肥胖女人踩缝纫机的雕塑造型,你觉得美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击贼笏
  • 第一美不美,不美。

    第二作为公共空间的陈列合不合适,不合适。

    第三这种以不美为美的“多元”艺术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艺术虚无主义,来源自没有传统文化根基但暴发户的美式文化霸权的崛起。因为模糊掉美丑标准才能将自己掌握的话语霸权获益最大化。而我们作为有丰富传统的文明古国实无必要做其跟随者。

    老一辈艺术家由其人生经历造成的个人认知局限,到此为止即可,大可不必继续。希望青年艺术家们从善如流,择善固执,拥抱真善美,摈弃假恶丑。

艺术/美术/审美并不只是由美丑二元论支配,自古以来就有严肃作品跳出了美、丑的范式,以展现讽刺、滑稽、哲思、机智等其他思维范畴。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讽刺画家包西到工业时代的版画家布莱克,再到后工业时期的超现实画家达利,这些大师级美术家虽然都偏离同时代的主流审美标准,但他们对于人类艺术的发展功不可没。人类生活和思想丰富多彩,自然也就要求艺术兼容并包,从不同视角诠释人类的认知。

如果创作者纯粹为了用丑恶的形象造成观众反感,那么作品就的确是无意义的,因为“反感”这种情绪本身不值得追求。但如果作者以讽刺、滑稽或者现实评论为主旨,即便要让观众通过“反感”达到这一认知,作品也是有意义的(比如戈雅笔下的“吃人”水彩画)。可以探讨作者沟通的有效性(也即作品的艺术价值),但以作品缺乏某种“愉悦感”而直接否定并不是有意义的艺术评论。作者的创作动机当然也可以批判,但最好不要抱着想当然的态度认定作者的“恶意”,宽容和双向沟通才是达成“不同而和”途径。其实很多争议仅仅是因为创作者和观众在“幽默”上未达成共识,没必要争论不休。

另外,艺术发展最惧怕的是同一化,要求所有的创作者用相同的审美标准去创作相同功能的作品只会稀释艺术这项事业的价值,最终艺术作品将变成纯粹的装饰品或者宣传品,观众的美感也会逐渐迟钝,就像只吃快餐的人丧失对其他风味食物的鉴赏能力,大脑用于审美的神经元兴奋路径固化后就很难生成新路径了,这也算得上人生体验的损失。

全部专栏